通膨席捲全球,到底,這次通膨有什麼不一樣?美國先鋒(Vanguard)基金公司,近期出具報告、提出最新投資建議,最適合保住退休金老本的資產配置,可能顛覆你的想像。
IMF國際貨幣組織,近期提出全球金融穩定度報告,指各國政府應變經驗不足,將讓狀況更嚴峻。
美國首創指數化投資的「先鋒退休基金公司」,最近也針對近期通膨重調預測模型分析,警示這次從疫情以來的通膨,可能不像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日前說得樂觀,明年就可望結束。
她甚至預計到2022年底或2023年,物價年增率還會重返近3%的漲幅。
到2023年,物價年增率還會重返3%
為何通膨比想像中久?因為即便明年供應鏈卡關消解後,美國拜登政府還要陸續放出上兆美元去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振興經濟。
以先鋒基金的模擬數據顯示,在目前市場熱錢已太多下,再放這麼多資金出來,恐將讓本要消風的通膨又拉抬上去,甚至可能到失控狀態。
換句話說,這次的通膨充滿著政治力。但除非主政者換人,這樣的作風將延續。
同時,若美國聯準會屆時發現通膨失控,又急於升息,勢將讓股市急跌。先鋒團隊認為,未來幾年,註定就是個充滿不確定的年代,(準)退休族群如何保住退休金、勇度危機?該團隊點出通膨時代三個常見的資產配置迷思。
一、「抗通膨債券」沒想像中優
首先,不少專家推薦的「抗通膨債券」,並不如想像來得好?
先鋒團隊分析過去10年的商品原物料與股市狀況指出,通常這類意外性的通膨,每增加1個百分點,大宗商品原物料就會相對上漲7~9個百分點。所以這段期間,原物料類型的投資,短線上確實會表現比較好。
相對地,包括巴菲特等專家都曾建議的TIPS(通貨膨脹保值債券,是美國財政部發行的、與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掛鉤的債券)對資產的保值效果並不如預期。
依照他們研究數據顯示,除非用很高的比例投資,否則TIPS的投資效果,並沒有比直接投資原物料商品來得好。
二、投資股票,抗通膨效果要看類型
其次,「直接投資股票」的抗通膨效果就會好?其實要看投資標的。
先鋒團隊研究過去30年的股市資料指出,「科技」與「消費」類型的企業股票,在低通膨年代表現比較好,若未來走向高通膨,就不是最佳選擇。
但別忘了,美國聯準會也可能提早升息,讓原來位在高檔的原物料商品與股票,瞬間消風。
先鋒團隊認為,多年來被投資人打入冷宮的債券,要重現威力了,建議從來沒考慮要買債券的投資人,現在要開始逢低布局,趁著債券還在低檔,逐步撿回,慢慢回到「股票六成、債券四成」的配置比例。
三、債券不再有用?是你看得不夠長
過往許多投資經典書都指出,股票與債券長年是維持一個「翹翹板」的關係,當股票上漲,債券就下跌,反之亦然。
也因此,若你未來遇上六成資金投入的股票下跌時,還有四成資金放在正上漲的債券裡,通常就能適度保護住你的資產;然後可以於往後賣出已獲利的債券,趁低點重新投入股市。
這個投資公式,可能已經不適用。因為近10年來,債券的獲利表現並不好,與股票走勢也不再是反向關係、無法平衡投資風險。去年初疫情第一波來襲期間,甚至是「股債雙殺」的局面。
對此,先鋒團隊認為那只是投資人看得不夠長。
他們研究從1950年至今的通膨狀況指出,在1950至1999年間,通膨遠比現在明顯。然而,2000年許多網路、手機等科技創新出現,取代了相機、隨身聽與電視等等眾多產品與服務,多少壓抑了通膨走勢。因此,近10年來,物價長期穩定,債券就沒有表現的機會。
但是,近年沒看到所謂「下一個iPhone」的突破式科技創新來接班,先鋒團隊認為又要走回1999年以前的老派年代了,債券的配置會重新變得重要。
台灣未來調控風向,須關注
如此看來,要度過這個不確定的通膨年代,短線上原物料看好,長期則別忘了逐步配置債券。
不過先鋒更強調,各國應變通膨的能力,也會決定各地區股市表現。現在亞洲多國已升息,美國與台灣則暫時沒太多動作,但如果政策改變,就得當心。
這段期間,投資人只得多關心政策風向,趁早盤點下階段的投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