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與自閉症孩子的相處非常不容易。溝通時,往往如同隔著一座又一座的高牆,難以互相了解。但我深信,這些孩子的理解能力勝過表達能力,他們只是比較難用我們可以了解的方式讓我們懂。但我們可以試著從自我刺激、固著行為,以及有別於其他孩子的情感表達方式,來了解他們。(本文摘自《踮腳的小陽》一書,作者為田中檸檬,以下為摘文。)
因為不同,所以美好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遵循著一定的軌跡成長。無論是認知、語言、社會情緒、粗動作、細動作、生活自理等,得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發展。這樣的想法,很自然,也很重要。特別是在0至6歲孩子的早期療育階段,更是關鍵。然而,有些孩子的成長,卻朝著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這些父母逐漸看不清眼前孩子的樣貌,越來越感到陌生。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這群孩子普遍在語言與非語言溝通、社會情緒與社交人際的困難,以及固著性(行為、思考、興趣、活動等)上,有某種程度的類似與交集。
但你會發現,如同人與人之間沒有人是相同的,自閉症孩子也是如此。
無時無刻,這些父母閱讀相關文章與書籍、聽演講、在網路社群上討論等,進行了各種學習。雖有些無奈,且深深地無力,但不得不努力。
與自閉症孩子的相處非常不容易。溝通時,往往如同隔著一座又一座的高牆,難以互相了解。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不時得更換陪伴的老師,也要花費許多心力來適應。
但我深信,這些孩子的理解能力勝過表達能力,他們只是比較難用我們可以了解的方式讓我們懂。但我們可以試著從自我刺激、固著行為,以及有別於其他孩子的情感表達方式,來了解他們。
讓自己成為試著懂孩子的人、最熟悉孩子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事。
是眼前的孩子怪,還是我們的視野太狹隘?
不要放棄,一面克服困難、慢慢獲得成長
文/平岩幹男(醫學博士)
在自閉症譜系障礙中,幼年時期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裡約有20%是屬於折線型自閉症,也就是雖然在某個階段之前還是多少有所進步,但到了某年齡卻突然連言語或模仿行為都消失了。看到原本已經有所成長的孩子突然退步,大部分的家長都會感到非常失落,如果大家能像這本書中的小陽一樣,不要放棄、一點一滴慢慢努力的話就太好了。
儘管踮腳走路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經常出現的特徵,不過目前還不能斷定原因,也無從得知究竟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有些孩子在幼兒時期這個特徵就會消失,不過也有些人長大成人後依然會踮腳走路。
在自閉症的領域中的確還有非常多未解之謎,但只要堅持下去、持續努力,不要放棄與孩子互動,一定可以漸漸建立起良性的溝通。看到小陽與她的家人一面克服困難、慢慢獲得成長的模樣,讓我也不禁想要為她好好加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