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的旅行,是一種自我的追求。
歷史上,人類的旅行,有的帶回知識文化,改變了旅者及其國家;有的旅程,則變成殖民的序幕,改變別人的國家,「二十一世紀的旅者,沒有未知的世界等待征服,卻有一個屬於自我的生命領域值得開發,」立委羅文嘉說。
羅文嘉最近剛成立V1492旅行與閱讀空間俱樂部。1492年,剛好是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V指的是勝利(victory),冒險(venture),視野(vision)。
要脫離「舊世界」發現「新世界」,必須勇敢地擁抱海洋。
六世紀前,哥倫布駛離「舊世界」,穿越大西洋,發現「新大陸」。哥倫布信念堅定,認為穿越大西洋必能發現通往東方的寬敞大道。
他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一位具有國際觀的世界人。
五百多年後,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是典型的未來世界人。一年三百天在不同的國家工作,對他而言,家就是手機、PDA(個人數位助理)、筆記型電腦「三寶」,而與企業、家人對話的航道,就是網路。
荷蘭的首席半導體分析師王秀鈞往返日、歐、美等地,在飛機上的時間比在陸地上還多;雲門藝術總監林懷民,每年至少半年帶領雲門,站在全世界舞台上公演。
他們的職場雖不同,卻有一致的觀點,把自己定位在全世界。
數位科技加速推動世界前進,「未來人面對世界要具備另一種CEO的能力,C是Connect to the world,用網路串連世界;E是Embrace the change,擁抱改變;O是Open mind,打開心胸,」英特爾台灣區總經理吳惠瑜分析。
發現新世界 先找盲點
勇敢、膽識、擁抱未來,正把台灣帶向世界的海洋。
海洋的味道,充滿未知、躍躍欲試,而擁抱海洋的勇氣,來自敢於脫離慣性思考。
當年羅文嘉因為北市府拔河事件引咎辭職,走出去反而讓他從盲點中找到起點。
雖然年少得志,但是意外的挫折,讓他提早認識更大的世界。「我想我應該走出去,」羅文嘉說。
「身為政治人物第一線,但我有很多盲點看不見,像兩岸關係,」他說。羅文嘉決定背起行囊、到美國、到大陸。
兩岸關係不是關起門來,在內部談妥即可,「走出去我才知道,中間有很大的認知落差,我們內部爭議的焦點——台獨,在大陸的知識分子眼裡,台灣獨立不是因為台灣要獨立,而是放在美帝擴張下來看的。」
如果不走出去,羅文嘉根本不知道自己 有那麼大的盲點。
二十一世紀,台灣已經和大陸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經濟關係,台灣的政治關係勢將產生轉變,影響台灣之後的三十到五十年。
「台灣必須重新定位,」羅文嘉說。
背包容量二十五公升,適合一天的旅行;容量四十五至七十五公升,適合長途旅行;如果要把家背在身上,就需一百二十公升容量……。新生代的立委羅文嘉也開始學習如何整理行囊,走向世界。
突破慣性思考
哥倫布能發現新大陸,除了勇氣和膽識之外,最重要是他敢突破慣性思考。一般航海者只敢沿著海岸走,但哥倫布卻以直角方式航向未來,也因為敢脫離,才能在空白地圖上找到新世界。
「探險的心就是創新進取的心,」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及會長黃效文說。
以前台灣的教育,想辦法把小孩變得一模一樣,「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必須要用想像力去改變世界,」羅文嘉說。
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世界及國界日益模糊,而台灣最近景氣不佳,資金不斷外流,原來四小龍的生產基地,都轉移到大陸去,「我認為台灣的政治會在亞洲引起極大的變化,」羅文嘉觀察。
這個政治新世代的看法:台灣不是大國,台灣只是小島,「小島有他的定位,有他能做的事,」他說。
羅文嘉最近就發揮想像力,要把台灣從政治大國變成教育島。「人才是台灣最強的競爭力,我們有相對的優勢。」
自認為是政治人卻最不像政治人的羅文嘉,認為他今天能在政治圈存活,除了認清現實,還必須有點想像力。
敢挑戰才有機會,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無中生有的品牌,有二分之一機率成為第一品牌;如果一個領域已有第一品牌,想取而代之,只有四分之一的機率,」羅文嘉說。
世界趨於一體,鴻溝仍在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杜拉克看亞洲》一書中強調,人類必須重新找到定位,因應新局勢。面對未來競爭,台灣的競爭力,就看自己能不能突破慣性思考,重新找到清楚的定位?
五百多年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年後的今天,世界已經變成地球村,但人類的思想鴻溝真的拉近了嗎?
當世界邊界開始消失,中心與邊陲對立不存在時,人類文明更需要的是一種同情、一種理解,和多一點的慈悲與關懷。
桃園縣文化局長謝小韞認為,形成世界互信的基礎在誠實。「誠實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她說。
謝小韞曾經是外交部駐外的主管人員,任職南非、美國多年,是典型的世界人,講起話來鏗鏘有力。她認為,「現在許多政治人物都不誠實,這是世界和平最大的阻力。」
駭人聽聞的九一一事件,依然暴露出種族文化思考上的衝突,當世界趨於一體時,世界人真的能瞭解彼此嗎?
恐怖行動像一枚炸彈,把原本凝聚和平的世界又炸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表示,雖然網路拉近了世界距離,但九一一後,「人群之間的認知鴻溝仍然深不可測。」
在西方世界工作多年的謝小韞,因為認同中國的價值,她特別把孩子帶回國受教育。她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誠實,要看見自己的優點,更要看見自己的缺點,並懂得將心比心。
六世紀前,哥倫布駛離舊世界,發現新大陸,開啟海權新世界;六世紀後,人類最需要的不再只是開疆闢土,而是能不能突破意識型態的藩籬,與世界共存共榮。
挑戰哥倫布
六世紀以前,哥倫布勇敢駛離「舊世界」,航行穿越大西洋,成功抵達「新世界」。他不但博覽天文地理經書,構築新航線與新大陸的夢想,更充滿膽識與自信,並且敞開心胸接觸新環境。他是開啟海權世紀、放眼國際的第一人。
你能超越哥倫布嗎?若要立足世界,你必須征服五塊人生的新大陸:
■五塊人生新大陸:
第一塊新大陸:
增廣見聞
哥倫布為了證明新航線的可行性,博覽地理、天文、航海學甚至哲學等書籍,並關心歐洲各國新技術發展。想一想,自己是否持續關心瞭解全球時事?
第二塊新大陸:
夢想未來
哥倫布曾說自己最喜愛的是便是構築未來海上航線。想一想,自己是否常思考未來願景?
第三塊新大陸:
自信膽識
新大陸啟航時,哥倫布只堅定地對船員說一句,「航向西南西。」想一想,自己面對困難是否也同樣保持堅定信心?
第四塊新大陸:
拓展心胸
哥倫布抵達巴哈馬群島時,下令船員必須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想一想,當自己面對不同文化族群,是否保持開放、和諧的溝通?
第五塊新大陸:
多元思考
當歐洲仍然依賴東方陸路前往中國 ,哥倫布率先思考向西改走海線。想一想,自己是否常以多角度思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