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以智慧資本拉大差距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3-01-01

瀏覽數 17,150+

台灣以智慧資本拉大差距
 

本文出自 2003 / 1月號雜誌 第199期遠見雜誌

2002年下半年,台灣資訊產業上演一齣兩代股王對簿公堂的戲碼。現任股王聯發科技控告前任股王威盛侵權,6月底聯發科才在北加州地方法院控訴威盛CD-ROM(唯讀型光碟機)晶片侵權;7月初,聯發科又在台灣對威盛提出韌體程式碼侵害著作權的控訴,使得光儲存與消費性光學產品業者,形成連環告的局面。

侵權的官司一路從IC(積體電路)設計產業,延燒到連接器產業。

2002年10月31日,國內連接器大廠鴻海精密為力保P4 socket 478產品的豐厚商機,正式決定針對市值高達940億美元的AMP/Tyco製造及販賣的socket 478產品提出法律訴訟,並要求對方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同時間,鴻海也跨海向江蘇省知識產權局提出萬旭蘇州廠的線纜接頭的侵權告訴,要求萬旭停止生產並銷毀侵權的產品現有庫存。

「台灣電子業終於開始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十多年來,一直協助台灣企業發展智慧財產權的亞太智財科技總經理及執行長林鴻六有感而發。

林鴻六的感慨其來有自,從1980年代開始,林鴻六就代表美國AT&T的智慧財產權部門,屢次到台灣考察市場。「當時在台灣講專利權等智慧資本的概念,大家都不理你,更別想收到權利金,」林鴻六回憶。

台灣產業界從被告侵權,到現在有能力去控告國外廠商侵權,這一路走了十多年。

這些智慧財產權的訴訟,背後代表的是,智慧資本的概念已經在企業界逐漸落地生根。也證明了一件事,智慧資本對於企業是生存命脈,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有先進技術就能領導市場,若是智慧資本被侵犯,亦會惹來一身腥,不僅產業地位會被撼動,也可能失去競爭優勢。

「二十一世紀,企業要透過經營智慧財產權,保護自己,否則會被智財權所毀滅,」林鴻六殷殷提出警告。

台灣產業結構正面臨從製造導向,轉為知識、服務導向的重大轉型期。隨著中國大陸的全力發展經濟建設,大陸低廉的製造成本,正發揮磁吸效應,吸引台灣業者交相赴大陸投資設廠。「台灣產業必須要懂得創造價值,再回頭去比低成本製造是不對的,永遠比不上大陸的低廉成本優勢,」大同全球資訊、顯示器、通信、家電、電子系統事業處執行副總經理林郭文艷強調。

2001年,資策會鎖定資訊硬體、軟體及通訊製造業進行調查,選出智邦科技、趨勢科技、思源科技、創惟科技、中華映管五家智慧資本最雄厚的科技廠商。

2002年,資策會則是針對半導體、光電、通訊服務及資訊家電產業中的一百家領導廠商做調查,從其中選出六家智慧資本最雄厚的廠商,包括(無先後順序):台積電(120頁)、聯發科(112頁)、仁寶、明基(124頁)、神達(140頁)、普立爾(144頁)。

智慧資本成為顯學

根據資策會統計,2001年,台灣資訊硬體產業中約有38%的企業已在大陸設廠生產;2002年,預估大陸資訊硬體產值大約占企業總產值的47%,台灣約只占36%。「國內產業的有形資產逐漸朝向大陸移動時,台灣所能掌握的是多少『無形資產』在台灣經營,」資策會執行長林逢慶強調,無形資產將是台灣在下一波產業競爭的戰略性武器。

所謂的無形資產,就是指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德勤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區總裁顏漏有分析,智慧資本是最近十年被提出的一個全新評估企業價值的方法,有別於傳統透過資產負債表來揭露企業價值的方式。

顏漏有觀察美國股市近五十年來的變化,在1990年代前,美國企業的市值(market value)與帳面值(book value)的比例大都是1:1;但是到了2000年開始,網路、軟體公司的興起,企業的市值與帳面值的比例也水漲船高,提升到4:1,甚至於微軟、趨勢科技的市值與帳面值之比更高達30:1。「4:1代表一個公司的70%~80%價值,不是有形的資產可以反映出來,」顏漏有說。

顯然,在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資產負債表已經不能完整呈現出企業的實際價值了,必須透過智慧資本的研究,來重新訂定一套全新的企業價值衡量標準。

智慧資本從二十世紀末的網路熱潮中被炒得沸沸揚揚,並成為企業經營與創投界的一門顯學。

到底智慧資本有何魔力,可以讓企業的經營者交相標榜,並積極建立智慧資本的管理制度?

「簡單地說,智慧資本就是包括創新、流程、人力、顧客等四個構面所構成,」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主任詹文男指出。

透過智慧資本的研究,可以比較真實反映出企業在無形資產面的經營狀況。

以顧客、know how、創意為核心

顏漏有分析,企業的價值可以分為實體、顧客、組織、財務、員工與供應商等五項。「其中,實體與財務資產是傳統的有形資產,而品牌、版權、知識管理體系就是無形資產,」顏漏有指出。

在知識經濟的架構下,愈來愈多企業已經擺脫以土地、廠房、生產設備等固定資產作價的經營型態;轉而強調顧客關係、專利、品牌、服務等無形資產。「未來企業的經營,已經從過去以有形資產為核心,轉成以顧客、know how(關鍵技術)、創意為核心,」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表示。

IC設計與軟體公司就是智慧資本架構之下的最佳產業代表。一般製造業都是強調擁有多少生產線,即代表擁有多少產能。「但是IC設計公司沒有生產機台,只有研發人員所串連起來的虛擬生產線,」智原科技副總經理林志明表示。

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在一次演講中,回憶在日本審議上市時的狀況,經營防毒軟體的趨勢科技投資於固定資產的比例很低,因此在日本上市時碰到一個很大的挑戰;當日本的會計師前來趨勢科技進行鑑價評估工作時,會計師才赫然發現趨勢科技沒有任何固定資產,連大樓也是用租的,設備只有電腦,無固定資產及固定設備,整個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一個無法鑑價的「毒庫」,公司怎麼可能有上市價值。為了讓公司順利上市,趨勢科技花了很多時間讓公司的價值資產得到正面評價。

由科技延伸到傳統產業

智慧資本的經營概念,已經從科技產業,延伸到紡織、通路、食品等傳統產業。

吳思華最近在審議紡織成衣廠聚陽實業的上市案,發現聚陽的財務報表中,固定資產週轉率是正常成衣公司的十倍。吳思華探究其原因,發現聚陽早期是從一家貿易商起家,在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至ODM(設計代工)的轉換過程中,從有固定的訂單和自己的設計以後,開始到全世界各地去設廠,在菲律賓、馬尼拉、印尼、大陸都有廠,可是這些廠房統統都是租的不是買的,所以固定資產也很少。設備都是用租的,但聚陽卻掌握布料、成衣設計的關鍵技術,公司的最大價值是與客戶的關係、以及全球運籌管理及研究發展等。「這證明了傳統產業可以透過智慧資本獲得新生命,」吳思華說。

改善智慧資本將可創造企業的第二條成長曲線。有鑑於此,兩年前,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資策會進行「我國資訊產業智慧資本研究」。執行單位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調查中心(MIC)以連續兩年時間,制定衡量企業智慧資本的八個構面、二十四項指標(表一)。

資策會根據智慧資本的創新、流程、人力、顧客四大範疇,衍生出企業網路關係、決策與策略、資訊科技應用、生產力與品質、顧客關係、研究發展、人力資源、創新與創造力八大構面。

由於智慧資本大都屬於較難量化的無形資產,為了便於量化分析,MIC歸納出「無形價值」、「資訊科技應用投資」、「員工生產力」、「員工附加價值」、「研發投資金額」、「研發強度」六項評量表(見頁162~189,智慧資本TOP500大排名),以呈現各家公司在智慧資本的經營現況。

在前後兩年的智慧資本排行榜中,由於鎖定的領域不同,調查得出的頂尖企業也不同。

隨著電腦產品的標準化,再加上OEM客源愈來愈少的狀況,資訊產業遭遇到產品同質化,利潤萎縮的困境。

神達電腦總裁蔡豐賜察覺到這危機,在十年前,積極建立起企業內部的資訊管理系統,大幅改善設計、生產、後勤的流程。「企業不能只靠幾個大師級的工程師解決問題,須要靠公司將過去累積的經驗,變成可以儲存、分享、再利用的資產,」蔡豐賜說。

做智慧資本要人多、錢多、命長

研發、人力資源與創新能力是台灣發展智慧資本的主要關鍵。

在資策會研究智慧資本的過程中,詹文男發現,企業網路關係、決策與策略、資訊科技應用、生產力與品質、顧客關係資本等五項,台灣比較強的項目,主要是因為過去台灣都是以OEM、ODM為主,強調生產效率與製造品質。但在企業研發能力、人力資源及創新與創造力三項相對於其他項目是屬於較弱的部分。

「人力素質愈提升、研發費用及資訊科技費用提高,產出的專利或市場占有率不一定會跟著提高,兩者不呈線性關係,這部分是需要長期投資的,」詹文男說。

林鴻六對於過去台灣產業界漠視智慧資本的經營,有著很深的感觸。林鴻六回憶,1993年剛回到台灣時,每次在台北、台中、高雄的大學演講,一談到智慧財產權,大家都在台下睡覺;現在智慧資本已經變成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議題,而相關的演講、邀約也跟著頻繁了起來。

由於智慧資本的累積有著不對稱的特性;再加上,國內產業結構多屬淺碟型經濟,業者較不願意長期投入智慧資本等無形資產。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陳信宏解讀國內產業界發展智慧資本的偏頗現象,他指出,在創新成本方面,企業往往投入很多心血去研究新產品與技術,但不敢保證研發成果能夠挹注營收,可是當知識產出的時候,不需太多的成本。「智慧資本的沈沒成本(資本預算中已經投入,卻不可能回收的支出)很高,但是複製邊際成本(複製時所需要的邊際成本)很低,甚至是零,」陳信宏指出。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智慧資本的累積,更需要的是企業經營者的遠見與執著。

鴻海是國內深耕智慧財產權企業的最佳標竿。吳思華指出,成立十六年的鴻海法務部門,目前編制超過四百人,其規模已超越其他人對法務部門的概念,光是硬體投資和資料庫的投資,便超過新台幣3億元,再加上四百位專利工程師的薪資,換算後一年就要有超過5億元的直接費用產生。「這樣大手筆,並不是每一個老闆都願意投資的,」吳思華強調。

「做智慧資本,就是要人多、錢多、命長,」一手建立起鴻海法務大軍的鴻海集團法務長周延鵬指出。鴻海花了十六年的時間,從最早周延鵬一個人開始蒐集全球相關的專利,進行專利分析、分類整理,到法務部人員要去研究或幫助公司內部去做專利,且研究開發未來專利時,世界各地的專利授權概況為何?專利在誰的手上?鴻海都非常完整且深入去做分析,並繪成一大張綿綿密密的專利地圖(Patent Map),連結著一個技術與一個技術的關係,關於技術授權的情況,也做了非常完整的整理。「智慧產權人員需要走在研發人員前面,」周延鵬強調。

台灣產業的研發強度有待加強

在2002年MIC所進行的智慧資本調查中,新增「研發強度」項目,也就是研發經費占營收的比重,用以分析企業對於研發的投入程度。

台灣產業界正面臨研發的質與量的發展困境。雖然最近一年,許多企業相繼宣布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實際上,台灣產業界的研發能力與強度還是遠落後於先進國家。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前瞻產業研究組組長葉永泰分析,目前,台灣產業界的研發強度約為2.2%,遠低於先進國家5%以上的研發強度。

「雖然今年台灣產業界的研發經費還會成長18%,但台灣面臨的是研發強度與研發型態的問題,」葉永泰相當憂慮。

最近MIC針對國內前十二大(鴻海、廣達、華碩、仁寶、大同、宏?、英業達、明基、大眾、微星、華宇、精英,約占台灣資訊硬體總產值六成)資訊硬體廠商,與全球十二家資訊廠商進行研發強度的分析(頁108表二),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前十二大資訊硬體廠商的平均研發強度為1.4%,而韓國三星、LG(樂金)的研發強度分別為5.2%、4.6%。「光是韓國LG一家廠商的研發經費(5.88億美元),就高過台灣十二家的總合(4.08億美元),」MIC產業顧問兼組長陳文棠指出。

偏低的研發強度與偏重在製程改善的研發型態,將成為台灣產業提升競爭力的最大阻礙。陳文棠分析台灣與韓國的研發型態(頁108表三、表四),台灣的技術研發大都屬於製造、流程、組裝的研發,較少投入基礎研發,所以台灣的研發投資報酬率遠高於韓國;韓國產業比較偏重在基礎、材料的研發領域,研發投資報酬率雖然低,「但是掌握關鍵技術,就等於掐著競爭對手的喉嚨,」陳文棠強調。

忽略基礎科學的研發,導致台灣雖然是全球前五大的資訊硬體生產國,但是台灣的技術輸出金額不到技術輸入金額的5%。「台灣是一個嚴重技術貿易逆差國,」吳思華說。

國內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就是最典型的靠日本技術轉移的產業,被日、韓大廠掐著關鍵技術的咽喉。統寶光電副總經理吳逸蔚以「死亡幽谷」來形容LCD(液晶顯示器)產業,因為LCD產業不僅動輒投資百億元建廠,而最關鍵的製程、材料的關鍵技術都掌握在日本業者手裡,「台灣業者要向日本進行技術轉移,就要忍受日商的漫天喊價,」吳逸蔚說。

沒有技術,就沒有議價空間,台灣業者進行國際間的技術轉移,必須要承擔沈重的技術授權費用。鴻海法務長周延鵬分析國內五家TFT-LCD業者的授權金,「平均每座LCD廠(3.5代以上),都要支付新台幣35億~40億元的授權金。」

台灣雖然是資訊硬體的生產大國,但卻是技術貿易逆差國的狀況下,產品生產毛利被權利金所抵銷掉,未來台灣勢必要加強基礎技術的研究發展,強化企業研發強度。

人才投資嚴重不足

企業要加強研發強度的關鍵在於「人才」,而智慧資本的經營也是環繞在「人」,但在資策會的研究報告裡顯示,國內產業界偏重在硬體設備投資,對於人才投資相對很薄弱。「企業對於IT(資訊科技)投資視為必修,但卻把人力資源管理當成『選修』項目,」葉永泰說。

雖然大部分企業高階主管都認為,人才是企業成長的最大動力,但卻很少願意長期投資人力資源。

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科技產業存在「惡性挖角」的惡質經營生態,讓許多企業經營者對長期投資人才培訓望之卻步。集體跳槽與惡性挖角,在台灣科技產業屢見不鮮。

工研院技術轉移與服務中心主任邱紹成指出,最近兩個月,一家竹科廠商從日本採購新的製程機台,決定派遣相關的工程師赴日學習新製程技術。為避免人員在受訓後,帶著新學的技術集體跳槽,廠商要相關人員簽約確保不離職;結果,這一批技術人員既沒有簽約,最後在日本學完技術後,還集體跳槽到競爭對手的公司,空留下嶄新的設備機台,卻沒有人會操作。

最近,光碟機產業也上演一齣挖角戲碼。國內某家大型光碟廠商計畫要進入消費性影音光碟機市場,為了縮短產品開發的時程,直接向另一家專攻影音光碟播放機的業者,一口氣挖走數十人的研發團隊。

怕人員流動,導致許多公司不願意花太多資源培訓人才。「有心的老闆,願意投資人資管理,卻無法管理有意離職的人,」邱紹成說。

鴻海的法務部門相當重視員工的教育訓練。周延鵬表示,法務部門徵才是從學校就開始,每年10月~12月之間,鴻海會到各大學去面試具有潛力的法學院學生,新進的專利工程師進入鴻海之後,公司就開始展開長達半年的法務訓練,在這半年內只做訓練,不會分派工作。新人從研讀厚達四百頁的法務工作手冊開始,並且由深資人員帶領,熟悉鴻海的專利布局與策略;加上每週超過15小時的授課,教授各國的智慧財產權政策、競爭對手的專利等。「每年仍保持20%的新人淘汰率,以選擇最好的法務人才,」周延鵬說。

傳統人力管理所強調的重點在工作上的完成,激勵員工績效著重在既定目標的達成或個人工作的卓越表現,卻鮮少激勵員工分享知識、創新、經驗交流或心得溝通等創造績效的過程,也較少衡量員工對企業價值的創造或貢獻。因此,當員工離職或職務更迭時,往往也帶走企業的專業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內許多企業似乎只是把人資管理停留在績效考核等基礎管理範疇,沒有延伸到教育訓練、企業發展、創新等領域,」台積電人力資源營運中心學習發展部處長廖舜生指出。

人才的投資,是智慧資本的開發重點。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過去台灣都是以製造業為主,隨著腦力密集產業的興起,人力管理的議題已經從藍領階層,提升到白領階層的管理議題。「對人才的價值,要重新評估,從體力貢獻,提升到智力的貢獻,」訊連科技總經理張華禎強調。

此外,員工滿意度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指標。過去,企業都是透過分紅配股等員工福利來留住員工,但是最近許多公司開始竭盡思慮,提升員工滿意度,藉由問卷調查來瞭解員工的真正需求,做為制定企業內部管理的參考,並且舉辦變裝秀、運動會等活動來凝聚共識。「過去,企業都是對外行銷,現在必須對內行銷(提高員工滿意度),」張華禎說。

拚創新,不拚流汗

國內產業界在發展智慧資本的另一個隱憂在於,創新的速度遠落後於製造速度。「台灣對於創新的投資比較少,缺乏品牌與創新,競爭力落後於韓國,」工研院院長史欽泰擔憂。

創新將是啟動科技產業持續向前邁進的發動機,但台灣缺乏容許創新的環境。美國史丹福(Stanford)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John Hennessey)認為,在邁向創新的道路上,研究型大學要扮演不間斷的前瞻研發角色,投入大量研發資源,領導產業的前瞻發展,並將這些創新移轉到產業,如SGI(美國試算電腦)、YAHOO(雅虎)、思科都是從史丹福裡面創業成功的典範。「最重要的是,創新移轉是人的移轉,而非單純的技術移轉,」漢尼斯強調,面對新型態的產業競爭,台灣的資訊產業必須持續投入研發與創新。

目前台灣產業在創新能力的最大問題在於,停留在既有產品的創新,而非前瞻技術的創新。麥實管理顧問總裁方國健表示,創新可以從創新的技術、創新的服務延伸到其他領域,台灣目前在產品的創新還算是好的,但是在服務與技術的創新還是不夠的。「廠商偏重在流程改善,較少投入前瞻創新,是有一點身不由己,因為代工客戶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台灣廠商就比較偏重製造生產,」方國健說。

代工的經營型態扼殺了創新能力。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溫肇東分析,代工業者把一流的人才引導去到生產線上,只做單一領域的製程改善。在代工的生態下,不是台商在主導產品的創新,而是代工客戶丟一個產品過來,代工廠就很快的解決。

「拚經濟拚的是靈感、創意(Inspiration),而不是流血流汗(Perspiration),」溫肇東說。

創新不是一個口號,最重要的是瞭解顧客需求與市場趨勢。「簡單地說,創新就是來自於市場的敏銳程度,從產品規劃開始,就要結合消費者與市場的需求,」明基副總裁李錫華說。

打通行銷到研發部門的任督二脈,快速跟隨市場的趨勢,是發揮創新精神的基礎。

李錫華表示,明基在推出第一代液晶顯示器時,雖然產品在市場上受到極大的肯定,但行銷團隊立即察覺到下一波的液晶顯示器潮流是走向超薄,立即將這個市場訊息反映到研發部門,顯示器研發人員立即與上游面板廠商達?(現為友達)協同開發市場最薄的顯示器,搶先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研發人員必須裝上市場訊息的sensor (感測器),」李錫華強調。

與大陸智財大戰即將開打

台灣在發展智慧資本的過程中,中國大陸將是未來最重要的競爭對手。

安侯企業管理公司(KPMG)副總經理吳嘯觀察,國內企業對於智慧財產權大都採取防禦措施,很少妥善運用,導致法務部門拚命申請專利,但是很少看到公司將這些專利轉換成營收。「台灣在美國所擁有的專利數是世界第四名,可是卻面臨很大的技術貿易逆差問題,」吳嘯說。

大陸官方對於知識密集型產業極為重視,並且大幅提高對於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的優惠措施。林鴻六憂慮台灣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的發展前景。幾個月前,林鴻六到上海考察,發現上海市政府正在規劃一個智識園區,並力邀亞太智財科技等專業智財服務公司進駐園區。

某家科技廠商的法務主管經常往來大陸與台灣之間,對於大陸主管智慧財產權的官員渴望求知的態度印象深刻,小到地方的知識產權局官員,都不恥下問,每次他一抵達大陸的廠區時,這些官員都會親自來請教一些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並且立刻改進。「相對之下,台灣的智慧財產權政策,都是在美國的威脅下才修改的,」這名法務主管說。

隨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銷售市場,大陸已經成為國際大廠進行專利等智財權布局的兵家必爭之地。神達電腦法務室副總經理阮啟殷表示,專利是屬地主義,業者雖然在台灣申請專利,製造、銷售部門卻是西移到大陸,在台灣申請專利就發揮不了任何保護作用,在台灣申請專利的價值相對漸漸地低。「專利必須要跟著市場走,台商必須及早到大陸進行專利布局,」阮啟殷說。

最近幾年,台灣在製造業大幅外移大陸之際,厚植智慧資本是避免「產業空洞化」的一帖良藥,也是開啟知識型產業的一把鑰匙。

兩岸之間的智慧資本大戰已經悄悄展開。「智慧資本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到台灣進行的程度,最重要的是要緊盯大陸的發展,」吳嘯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