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後世界,許多專家都忙著指點在趨勢變化下,未來人才必須補上的新能力,但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提醒,就算在同樣的變局下,每個人面對的情境各自不同,與其盲從指示,更該思考「變化下我到底會受到哪些影響」,再做出決定。
2020年,充滿了各種變局,有人說,這些變化都將帶動未來人才,必須補上各種新能力。
例如,當溝通只能透過線上,如何練習視訊表達,就變成下階段人才溝通力的學習重點;實體交流中斷,企業必須走向數位轉型,所以要進修程式語言;中美關係緊張,得補上地緣政治知識,才能在強國間夾縫求生。對應這些,大學生在學校就該多修哪些課,才不會被世界變化拋落。
但我不會給予這樣的建議,我最不想成為的,就是那種簡單告訴別人「你往這邊走就對了!」的人,因為上述這些都對,也都不對。
每個人基於所學專業、工作內容、角色位置、未來規劃,就算面對同樣的大環境變化,遭遇的挑戰也不一樣,怎麼可能用同一套答案,告訴所有人「趕快補上這幾個能力,未來就會安穩了」?
學會「假設未來」,找到需要的補強項目
舉例來說,國際政治很重要,在南科設廠的企業老闆非常在意這件事;就連醫療公衛議題,像是哪個國家能優先拿到疫苗,都和國際政治有關。
但如果你不是決策全球布局的大老闆、不是和國外廠商作交易的貿易商、不是統籌台灣疫苗計畫的官員,而是在工廠拚產能的第一線人員,你更需要的能力,是怎麼規劃更好的產線配置、設計更好的生產排程、找到技術最好的作業員,來滿足全球向台灣大量採購晶片,而產能滿載的緊張狀況。
又如果,你的科系所學和未來工作,只需要與台灣本地客戶互動,遠距溝通可能就並不是你的需求,反而需要磨練更多面對面會議與談判技巧。
所以,2025人才到底需要補上什麼新能力?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根據自己的專業領域與工作內容,去想像在接下來的大環境中,會遇到哪些狀況?這些變局,哪些會有真實影響、哪些是間接改變,哪些又與你無關?
這種假設未來的能力,就是「情境想像力」。
練習「時間軸假想」,模擬各種可能變局
新冠肺炎重塑世界秩序,但這些新秩序其實多半原本就存在,只是疫情的出現,讓這些事情以極高密度,在短時間內就讓問題結構化,或是作法具象呈現出來。
舉例來說,遠距學習在疫情發生前不存在嗎?並不是,線上課程一直都在發展,也被認為是彌補學習者時空距離限制的創新教學方法,只是以前沒有急迫性,一直被當作輔助;直到這次疫情出現,才突然被加速落實。
所以,要怎麼想像情境?可藉由拉長時間軸,觀察過去不同的時間點,社會環境的情境是什麼、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能力。在這段時間的演變下,哪些是明確持續演進的方向,哪些只是一時的風潮。再從這樣的變化中,去推敲未來的可能,想像「這個未來如果發生」與「這個未來沒有發生」的社會狀況,各自有什麼不同。
例如,成大即將邁入90週年,在最近會議中,我都和同事做不同的討論。90年前的社會體系下,社會需要成大培育什麼樣的人才?
然後,把時間拉到60年前、40年前、20年前、10年前,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檢視,成大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產業的關係是如何?台灣與世界的互動,有哪些變化?成大在每個階段對人才的想像,是否真的符合下一階段的人才需求?
把時空軸線拉開,就能看見成大培育人才,走在什麼樣的軌跡上。而世界的演進,又朝著哪個方向前進?這條軌跡和這個方向,有多少重疊?
如此一來,接下來五年、十年可能會有哪些變化,就能從中看見某些端倪。再去探索,這些可能落在不同領域、產業或企業上,會需要哪些新的人才特質?例如,接下來的國家政策和建設發展項目,以及各產業的上中下游端,從國際競爭的半導體產業,到支援日常生活的基礎工業、食品產業、第一線醫療服務等,需要哪些能力配置?
最後,再連結到學生與家長的期望,學生來到成大,是只希望留在島內服務,或是在中小企業中工作,還是想走向世界,成為「無國界工作者」。
這就是我對未來情境想像的假設思考法。跳脫單一個人當下面對的情境,從過去到未來的時間軸,去思考個人與社會、產業,以及世界的相對關係,來看到底有哪些變化。如此一來,就更能明白自己在趨勢洪流中的位置,進而找到該有的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