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育部長潘文忠:不幫企業「量產」,是幫學生增能

人才2025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21-02-25

瀏覽數 68,450+

潘文忠認為,教育要透過打破體制框架,提供更多學習彈性,讓學生從學習階段到職場,都能做出好的銜接。
潘文忠認為,教育要透過打破體制框架,提供更多學習彈性,讓學生從學習階段到職場,都能做出好的銜接。

本文出自2021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

2021年即將進入大學的新生,2025年畢業時,會面對什麼樣的產業人才需求?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未來變化誰都無法保證,大學必須打破框架,提供學生自由調換跑道、有效擴增能力的機會。

這幾年常聽到產業抱怨:「大學生學非所用」「人才不是企業要的」,批評大學生有學用落差。在這個充滿變局的世界,產業這樣的焦慮似乎變得更迫切。

教育本來就是長期工程,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不可能今天哪一類型產業當紅,大學馬上量產對應人力;就算今年立刻為企業量身定做,等四年後學生畢業,產業趨勢可能又改變了。

當然,學生畢業後,還是需要銜接職場,教育部一直非常嚴肅去面對這件事。我們做的,不是幫企業「量產」,而是幫學生「增能」,透過打破體制框架,提供更多學習彈性,讓學生從學習階段,到未來進入職場,都有辦法做出好的銜接。

打破學制框架:學生有更多空間確認未來

談到「能力」,很多人都認為,哪一科成績好、分數高,就是能力所在,適合做為未來學科方向。

然而,我觀察到,台灣高中生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的表現十分傑出,拿了很多獎牌。但這些人進入大學、畢業之後,怎麼都不見了?

細究後發現,這些表現優秀的學生,很可能只是被訓練得非常會解題和競賽,他們成績好、會考試、會比賽,卻不一定就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興趣與方向的發現,不只是單純課堂知識學習成績,更多的是把知識應用出來的過程,從挑戰、發想、創意、落實、修正中,看見自己樂此不疲的部分。甚至在過程中,因為接觸到不同學科或領域,而改變原本的興趣。

但過去,在高中以前的階段,很少提供這樣的練習,學生只能依照分數或熱門科系做入學決定。等到進入大學,接觸課程、開始實習後,終於有機會透過應用,更理解這個學科和相關工作,才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只能轉系或轉學,在轉換成本高的情況下,多數人最後都是卡在那邊。

教育部在2018年鬆綁《學位授予法》,讓學生從過去的「系進系出」,可以選擇「系進院出」,甚至「系進校出」,提供學生更彈性的學科轉換空間。學生入學時是某一個科系,但在就讀大學期間,可能因為課程、實習、自學,或是產業趨勢變化,發現自己並不滿足於原本的單一系所,還有機會跨到其他領域,轉換跑道。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對於技專院校,教育部投入80億元,協助各大學在校內建設「類產線基地」,也就是把產業實際使用的設備、機台、場景,搬進學校內,讓學生在校就接觸到產業實際運作的最新方式,提早連結所學與所用,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與興趣。

打破科系框架:學習和不同領域專家合作

現在,產業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但大學科系的設計,還是以「培育專才」為架構,這也是教育部和各大學近年非常重視「跨領域學習」的主因。因為未來人才不能只是會單一專業,還必須知道怎麼與最新科技、其他領域結合。

很多人以為「跨領域人才」就必須學各種專業。但我和企業對談時發現,就算是跨領域人才,企業也不是「找一個什麼都會的人」,而是「找一群各有專長,又知道別人在做什麼的人」組成團隊,各司其職,但又能理解別人的專業,在共同知識基礎上有效共事。

例如,近年人工智慧(AI)當紅,很多人跨領域都是去學寫程式,但我某次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談話,他告訴我,未來的科技人才,並不是人人都變成資訊工程師,人工智慧的關鍵,是「對人的理解」。AI人才固然包含工程師這類高級技術人才,但仍需要許多非資訊工程背景,但對人性了解的人文、社會、設計背景的專家,透過連結人性和科技,創造出符合人性的使用介面。

同樣讓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大學端,看到很多學校在跨領域課程中推動專題製作,由不同領域的學生組隊解題,可能包含機械系、電機系、設計系,每個學生有所長,但也知道別人關心的事,組成一個有效的團隊。

這也是教育部推動大學跨領域課程的重要作法,透過各種「學程」設計,組合不同科系、學院的內容,讓不同背景的學生共聚一堂,不只是課程跨域,更實際接觸不同背景的人,去理解對方的思考模式。

這就是打破體制框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有某種程度「到處嘗試」的空間;有一個主修,但也可以去別的科系逛逛,發現自己的專業,可以有哪些連結性的發揮。

2025人才,不會是哪個特定科系,而是能不斷探索、理解別的領域,並從中找到自己發揮空間,進而發現自身興趣與方向的人。這樣的人才,才能在不斷變化的未來,持續保持「增能」的彈性。

延伸閱讀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數位專題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2025《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進入第十個年頭,2016年,高教因應退場危機而啟動一系列的轉型新政,十年來,《遠見》一同陪著高校走過轉骨之路。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