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科技島之稱的台灣,因一場全球疫情,讓國際看到領先,難以取代的科技實力。抓緊飛翔的機會,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躍升動能來自如今青春的年輕學子身上。
擁有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的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入行40年,熱愛科技領域創新。他認為,科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科技人無需妄自菲薄;年輕學子應培養應對未來變化型社會的生存能力,才能放大自己的價值。
2020年,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我們看到全球疫情發生,人類在新時代遭遇病毒侵襲的生存方法,也在其中看到科技的力量,以及台灣的實力。
這次疫情,讓許多人在家裡關上半年,但基本上還能生活,可以上網找資訊,可以與人往來,不管是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甚至是教育活動,都沒有停止,這項生活成就的核心點是「科技」。如果過去數十年,沒有科技人、半導體人夜以繼日地做產品,人類在這次疫情裡,不會好過。
台灣科技與半導體產業奮鬥了60年,終於有了自己的地位。我常跟海外的科技公司高階主管聊,很多人向我致謝,感謝台灣科技業的產品,讓大家在疫情時可以繼續生活,這是很少有的!代表在這個時間點,台灣已經從一個提供服務的供應商角色,變成令人期待的科技貢獻者。台灣疫情管制這麼好,也代表國民道德水準,上升到人類很高的境界。
回到整體科技發展的脈絡與趨勢。19世紀已有工業基礎,但大部分職業不需要使用那麼多科技。到了20世紀,大家要把工作做好,慢慢需要愈來愈多科技元素。進入21世紀,現在已經過了20年,即將邁入第三個十年,每個行業都會跟科技發生關係,最基本的,每個人都要使用科技工具。想想現在即使是農夫,都拿著手機進行農作,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科技應用非常廣泛,尤其到了通信無所不在的5G時代,內容將更加豐富。
並不是說我是一個科技人,就一定要把科技說的那麼重要,那是因為它影響到每一個人,運用如此深入人類生活,意味著社會的快樂、自由、富庶,都需要仰賴科技,這其實是很嚴肅的話題。
因為如果台灣要更上一層樓,這個時候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不只是科技產業,還有整個人文社會的合作配合。未來,年輕人不管從事哪種行業,如果能把AI人工智慧與數位溝通的觀念,融入你的行業,才能讓台灣從一個科技大國,提升為科技強國。
台灣人口有限,我們得探討的,是放大的倍數,把2300萬人的能量放大100倍,就有23億人的力量。全球人口78億,如果平均放大兩倍、達到156億,我們若有23億也占有1/6,這就是科技戰略。
但該如何放大100倍?需要全民配合的團體戰,需要2300萬人發揮「科技加人文」的綜合實力。
訓練「生存技能」,思考生產力放大
從大專院校的年輕學子來看,需要承擔其中放大150倍的實力,我擔憂大學的學習文化,無法達到這個目標。以美國與日本的大學教育來看,日本比較「文憑主義」,大學生讀書相對輕鬆,取得文憑之後,就業沒有問題。
但美國高等教育相對嚴格,他們訓練的是「生存技能」。我當時從美國史丹福大學拿到博士,再到IBM工作,當時學校給予文憑,完全是看研究內容,並判斷進入社會的求生本領,以及可對社會提供的貢獻。
台灣高等教育接近日本,學生考完大學之後,好像就可以混四年,年輕學子如果以為混完一個學位,將來就可以吃飯了,這是會出狀況的!美國的高等科技教育、人文教育,不容忍這樣的問題;但我們的社會與教育系統可以容忍。這群本質優秀的人,如果沒有足夠應對未來變化型社會的生存技能,將無法撐起未來生產力放大150倍的重要任務。
最後,我們回頭想想,台灣人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只是人少嗎?不見得。我們教育不行嗎?12年國教其實還可以,小朋友去國際比較,不見得會輸。問題是出在價值層面的,台灣科技界不認為自己有值得驕傲之處,但其實很值得驕傲。
以醫生為例,得到社會很高的價值認同,醫生常常一做就是一輩子,但社會對科技人的看法,可能就不同了,多半是經濟能力比較好而已。但其實,科技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科技界、科技人,應該擁有更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