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每個人都想活得輕鬆,不想太辛苦,歸屬群體的確能過得輕鬆些,不過換個角度想,離開群體也有好處。有時候只要單純地思考什麼對自己有益就行了,這一點很重要。 (本文摘自《沒有路的路》一書,作者為森博嗣 ,以下為摘文。)
多數派真的意見一致嗎?
多數派與少數派是如何產生的?首先,多數派不是碰巧很多人的意見都一致,而是很多人企圖讓意見達到一致,而且恐怕多是為了配合周遭的步調,所以就算稍為妥協也無妨。其中不乏那些本來就沒什麼意見,只是想尋求夥伴而順從多數派的人。
我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觀察到「多數」具有力量,而且人可以受惠於這股力量。這股力量和民主主義無關,而是一種從以前便存在於人類社會,習於羨慕、嚮往「群體」的本能傾向。
「群體」就是這種羨慕存在的理由。無論是攻擊或防禦,唯有集眾人之力才能打勝仗,何況在戰事激烈時,早就忘記意見是否一致的問題,而完全「沉醉其中」。
能夠證明以上論點的證據就是,群體在戰爭結束後往往會起內鬨。因為一直都是忍耐著配合,而不是彼此的意見完全一致(也就是並非多數派),加上得到的利益比預想中來得少,自然會迸出許多不滿的聲音。
反觀少數派則是一群討厭結黨集社的人,有著除非自己轉念,否則不會隨便妥協的價值觀,所以怎麼樣也整合不起來。以往這樣的勢力在社會上屬於弱勢的一方,現在則受到人權保障,能夠暢所欲言,所以就算當個少數派也沒什麼不好,既可主張自我,也能宣洩自己的想法,聽起來非常健全,不是嗎?
多數派與少數派最大的差異,在於看待「群體」的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無論哪一方都是照著自我價值觀而活,所以無關對錯。
少數派變得更容易生存了
由於社會潮流趨向個人主義,少數派在這世上也比較容易生存了。然而隨著網際網路普及,不可否認某些狀況又回到多數派掌控的局面,而且多數派往往聲稱自己是主流派,攻擊脫離群體的少數意見。
事實上,網際網路也被多數派把持,要是討厭的話,那就不要上網。有人會說些「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之類的言詞煽動危機意識,其實會覺得大量情報蜂湧而至,是因為自己無法關掉手機、拒絕接收,不是政治和社會的錯。
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縱使阻絕周遭的聲音,還是可以活下去,反正有電可用、有電車可搭,即便身為少數派也不會被逮捕。
據我觀察,越來越多人想要活出自我,這可以說是過於群體化的結果吧。因為再也受不了被群體束縛的壓力。這些人從被美化的群體意識中覺醒,總算認知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是的,人類本來就是一個人,再也沒有比一個人更少數派的少數派了。
大多數的人都是在一般家庭中長大,認為得成家立業才符合常理。上學、考試、工作、結婚、建立自己的家庭,描繪一條正確的「路」。
然而,這條路充其量也只是眾多道路中的一條。基本上,走哪條路都行,只要稍微想想,就會發現有無數條不同的路,也或許沒路可選,那就自己打造吧。
「群體」與「羈絆」的產生,是為了維護法律與社會制度。就這個意義來說,犯罪者就是不服從體制的少數派,除此之外的大多數人則是多數派。
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是否要隸屬於多數派。融入群體也好,獨善其身也行,走自己喜歡的路就對了。
選擇自在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都想活得輕鬆,不想太辛苦,歸屬群體的確能過得輕鬆些,不過換個角度想,離開群體也有好處。有時候只要單純地思考什麼對自己有益就行了,這一點很重要。
我討厭與群體為伍,完全不想跟別人結黨集社,一個人反而落得輕鬆。也許你會問我:
不覺得一個人很孤獨嗎?
不會,我超愛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