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狠甩英特爾!台積電為何能打敗「700磅大猩猩」?

經濟日報
user

經濟日報

2020-07-27

瀏覽數 43,050+

圖/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右)、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蘇義傑攝
圖/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右)、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蘇義傑攝

在全球半導體業的歷史中,英特爾(Intel)50年來都被視為是產業的龍頭、巨擘。當英特爾跨入晶圓代工領域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更以「700磅大猩猩」形容,突顯其強大。如今不到十年的時間,台積電不但技術超車英特爾,甚至有可能接獲老大哥的訂單,台積電如何辦到的?

談到半導體業,英特爾幾乎可以與其畫上等號。台灣過去的半導體業人才,很多都是英特爾所孕育。就連張忠謀經常掛在嘴邊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也是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所提出,內容是指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後來變18個月,將半導體技術以倍數增長的觀測。業界莫不以此為圭臬,就是以英特爾技術為參考準則。

20年前,在個人電腦的全盛時期,英特爾所出品的微處理器(CPU)稱霸全世界,憑著自產自銷的實力,「Intel inside」席捲個人電腦市場,當時第二名的超微(AMD)仍遠遠落後,而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模式正處在成長階段,技術與商業模式都無法與英特爾相提並論。

個人電腦的大成長,帶動了台灣科技業蓬勃發展,台積電也因此接了不少個人電腦訂單。後來網路跟通訊的市場接著起飛,台積電堅守不與客戶競爭的代工模式受肯定,客戶愈來愈大咖,訂單愈來愈大張,不但一路穩坐晶圓龍頭寶座。市占率過半,相當於每兩顆晶片就有一個是台積電所製。台積電雖沒有自己品牌的產品,但由其生產的「TSMC inside」滲透率逐年升高。

2012年,台積電的製造研發能力還落後英特爾與三星,張忠謀當時將這兩大對手形容是「700磅大猩猩」,意指在技術及資本支出方面,都處於落後。台積電當年的資本支出為13億美元,英特爾與三星分別是50億與30億元。

Flickr by JiahuiH

Flickr by JiahuiH

不過,到了2014年,台積電快速追趕,並對先進製程積極投入,資本支出快速拉高至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00億元),相較於兩大競爭對手,已拉近至平起平坐。2015年,台積電的16奈米製程市占率仍低於三星,而英特爾則以10奈米夾擊。面對當時的技術落後,台積電仍對2016年至2017年重回領導地位信心滿滿。

從英特爾的追隨者變成領先者,台積電為何能勝出,這在教科書裡都找不到成功案例。可歸納有幾個關鍵,首先是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簡單說就是代工,這在其他行業裡要大賺錢的可能性很低,但在半導體業,卻因為資本、勞力及技術密集,而形成了一道進入高牆,沒有職人精神,很難成功。台積電至今的毛利率都還在50%以上。

其次,台積電的技術實力跟著客戶訂單走,可以說有多強的客戶,就造就出台積電今天有多大的肌肉。台積電去年營收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前10大客戶包括蘋果、華為、高通、聯發科、輝達、賽靈思、博通、超微等就占營收71%強,全都是目前各產業的龍頭大廠。目前台積電第一大客戶為蘋果,約占營收23%,第二大客戶是華為,占營收14%。前兩大客戶就占達37%營收比重。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由此來看,與其說台積電的技術能力強,不如說是客戶對技術的要求讓他不得不那麼強。英特爾沒辦法做到7奈米嗎?很顯然不是。而是其有多少需求,但台積電的客戶卻很需要。

再來就是英特爾在手機時代中迷航了。英特爾無疑還是個人電腦與伺服器的霸主,但在目前全球趨動半導體業成長主力的手機產品,英特爾相對無著力點,對照台積電前兩大客戶都是手機大廠,英特爾連14奈米的良率仍處於不佳階段,更遑論能接到7奈米以下的晶圓代工訂單。

台積電多年堅持的晶圓代工模式曾被其他同業質疑不會成功,股本大、股性不活潑也是過去常被形容是大牛股、想定存才去買的股。如今隨全球市占率過半、獲利表現穩定成長、外資持股居高不下等利多護身,在產業上不但擊敗重量級大猩猩,在資本市場上也成為一天可以漲近40元的大型活潑股、台股的護國神山,這些對投資人來說,絕對是重磅級的驚奇。

本文轉載自2020.7.27「經濟日報」,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