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底統一超商推出國民便當,免費以健保卡換取便當的手法轟動一時,也引起消費者注意,創造一波國民便當熱潮。現今,各家超商也紛紛仿效,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說,即使採低價策略,產品本身仍要夠好……
當初國民便當這個產品是研發人員想的。(一旁的統一超商同仁則指出是徐重仁的構思)因為開發一個產品如果默默地上架,默默地下架,對消費者沒有意義。定價為40元的影響力比較強,像計程車司機都吃國民便當,因為開計程車現在不好賺,而且他們也吃不了那麼多,國民便當剛好符合他們的需求——好吃又便宜。
最主要的考量是,要讓顧客能夠得到好處。因為你要推廣一個產品,當然可以採用跟一般商品一樣的方式,但可能就沒有辦法讓顧客產生注意力,並且有嘗試的意念,因為在便利商店買便當,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很普遍,大家還是覺得自助餐比較豐富,路邊攤比較重口味、比較好吃。
事實上國民便當是很安全、很衛生、很重視品質的,我們便當裡的香腸不是用普通香腸,是用統一滿漢香腸,而統一滿漢香腸要冷藏,一般香腸不用,不用冷藏的東西保存性一定有問題,所以你要推出好的東西且價格便宜,成功的機率才會比較高。
像美國的行銷手法也是一樣。最近景氣不好,百貨公司在耶誕節前夕就延長營業時間,但是到了耶誕節當天就縮短營業時間,今年就從七點開到十二點,這是第一個手法。第二個就是用各種促銷方式,比如打五折、限時促銷等等,主要用意就是吸引顧客,你要來買折價品也好,要來湊熱鬧也好,反正你就是來,來了就有機會,所以這是美國在retail(零售)的一種行銷手法。但是在台灣,大家還是滿不重視的,仍舊覺得自助餐、小吃攤就可以了,這就是平常的lifestyle(生活方式),你要改變它,把它變成到convenient store(便利商店)來吃國民便當或一般的便當,這是需要給他機會、給他教育的。
如果用一般的方式販賣,效果還是相當有限,可能一天賣個五盒、十盒。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讓它影響力比較大一點,然後讓全民都能去嘗試我們的國民便當。嘗試了以後覺得很好,造成有人怕買不到,早上就去買。
產品力最重要
產品力還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新產品出來會有試吃,以便宜的試吃價讓大家去試吃的原因,總是要touch(接觸到),才會去感覺能不能接受。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不是只有國民便當,其他便當都還會繼續賣,因為口味都不同。
從國民便當熱賣來看,你會覺得我想事情滿有自信的,事實上不是這樣,原因在於我看到還有可以再努力的空間。一般人會覺得我已經做得很好了,為什麼還要再努力,但是你要看你的機會點在哪裡。
之所以隨時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是消費者。你隨時要把自己當做消費者。我常跟同事講,大家不要一直認為自己是行銷專家,你要融入顧客的情境,假裝我就是顧客,看到海報寫40元時,自己的感覺是怎麼樣?便當呈現在你面前時,你的瞬間感覺又是怎麼樣?因為買商品是瞬間的,不是想很久以後才下決策的,要掌握這個重點。
基本上你一定要去感受,否則你算出成本多少,你要賺多少,然後就是你的售價,這樣不行。我認為售價本身就是要讓顧客會動心的價格,所以40元是我們把它訂出來的,當然接下來就是要怎麼去降低原料的成本,怎麼從物流的成本去下降,怎麼從生產的效率去提升,這要從後勤的部分去努力,否則你怎麼可能做到。但是,我們要去計算出,當量衝到多少時,生產成本就會下降,這是從製造廠商的概念來看。製造廠商的概念是,你的量愈少,它的毛利愈低,它的生產成本愈高,當你的量高到某一個程度時,它的生產成本就可以下降,從這個地方來cover(補足)。
一個40元的便當如果一天只賣兩個,那就一定失敗。所以這個就是你的機會點,有時候我們用常理去推斷時,都是進多少賣多少,然後數量整理就是我的獲利,這是錯的。你一定要去想我如何把它賣得這麼多,從當中去獲得機會的利益。
可是同樣能打動人心的售價,決勝點就是商品力。你的商品本身要夠好,不是只有便宜,再怎麼便宜,商品不好也賣不出去。
創造產品的獨特點
賣得好,競爭者就來了。全世界的市場都是一樣,你就要去思考,你要創造什麼?事實上,就品牌而言,第一品牌跟第二、第三的品牌比起來,你可能會獲得一些好處,但事實上也不大,因為你的量不夠,技術也不足。假設一天如果賣到十五萬、二十萬盒便當,對方可能賣一萬盒便當,差距很大,成本很高,他就很難生存;有人反過來講,我去跟隨第二、第三品牌,他也是無法成功,因為技術含量還是比較大。
所以本身還是要找出自己的利基點,找出自己的地位,創造出商品的獨特性,讓人家覺得你跟別人不一樣。像便利商店賣玩具,如果賣得很好,這就是它的利基點,這就是對的,因此每一家不同的公司、企業都要找出自己的利基點。
去年年底,我們的帝王蟹也賣得很成功。而關東煮則有衰退,這個就要改進。所以你是顧客,你有什麼感覺,我們就要融入那個情境去感覺、去想,你期望什麼樣的產品,或是現有的商品怎麼樣去做改進更新,這就是零售業者要去思考的事情。
現在消費者的需求隨時在變,很難滿足。譬如說拉麵,我已經在思考instant noodles(速食麵)大家都很習慣,只要沖一沖即可;咖啡也是一樣,以前只要一個鐵罐的咖啡就可以、就滿足了,像伯朗咖啡。但是現在愈來愈不行了,所以就是要不停地改變。譬如說你覺得星巴克的產品很好,如果我能夠把星巴克的產品轉化變成統一超商的產品,我就有機會了。
最後就是東西要好,價格要便宜,還要方便衛生,因為我們過去的台灣看起來好像不斷在進步,但是我個人認為,進步的速度要愈來愈快,你不能在那邊慢慢地走。
像我們國民便當今天賣得很好,就不能志得意滿,最後如果沒有再研發另外一種東西時,很可能就曇花一現消失了。
公司制度要與時更新
另外,我們在產品上不斷更新,在組織上也一直在調整,就是因為效率。因為我一直在做準備,我不要等到一個企業經營到面臨危機時才重整,我覺得這樣不好,對員工也不好,所以我們強調要做先前的準備。
這是為員工著想,如果員工愈來愈多,公司負擔不了,後來就是要裁員,就傷和氣。如果每個人的生產力提高,就沒有所謂的裁員問題,即使再怎麼樣變化,都不會受到衝擊。一個人可以多做一點工作沒有關係,但是組織要扁平化,因為層級很多時,溝通管道就不暢通,沒有效率,所以層級扁平化,人員可以減少,個人生產力可以提升,這樣就變成一個很健康的企業。公司獲利、大家分的錢比較多;愈來愈多人進來分錢,大家分的錢就愈少。
像過去發展跟營業是分成兩個部門,一個開店、一個經營開店。這兩個部門的副總經理曾經互調,對兩方面的功能都非常瞭解,所以就會發現有很多部分要去改革,必須要有人去負責,有的人說要去升一個副總經理,這樣就有一批人馬要出來了,但是我的想法是,這兩個人互調了,互調後對營業跟發展都很瞭解,所以就由其中一個人來負責兩個部門的工作,另一個人就來做改革。因此,我就不用增加一個副總經理,也不用增加大票人馬,可以產生很高的效率。
有人說,經營要有計畫性。事實上,有很多事沒辦法計畫性地經營,你一定要隨時改進,每天去想、去改變,不可能在你的人事制度一年或幾年之後,才去研究要不要修正。我們隨時都在修正,我如果覺得很好,就會去改過,不能太遲鈍。
人要懂得聽人家的意見,不能說自己的意見一定是最好的。你要去聽、去想,像我常常會上網去看員工講了什麼話,或是看報告在寫些什麼東西,我會去感覺。但是你不應該說同仁怎麼講這樣的話?怎麼有這樣的意見?你應該去思考,為什麼他會這樣想?他可能有他的道理存在,也有可能是誤解或是對公司制度不太瞭解而產生誤會。無論是什麼原因,那是一種現象,你要站在人的角度思考事情,將心比心。他為什麼會這樣講?為什麼會工作得不愉快?為什麼會覺得公司某一方面不好?他一定有他的道理存在,有可能是制度的問題,或者是領導統御的問題。
統一企業集團採精簡的方式,把人移到需要的地方。我的看法是,今天既然是我們的員工,我們就要去想他適合做什麼。他不適合做這個,一定是他各方面比較適合做別的,你要為他安排。像我們門市部任用很多智障者,他能夠做什麼,你就要讓他做那方面的工作。雖然他們有某一方面的缺陷,但是都很認真。
其實經營事業就是在做好事,就是貢獻社會。如果你經營得好,就是照顧員工、照顧他們的家庭。同樣地,我們在想,我們不斷地創新,提供很多的服務、很多的產品,也是在做好事,對社會的服務。你用這種角度去思考,你會發現做起來很有意義。所以做事業就是,你的態度很重要,你要有熱誠、有責任感,很認真地去做,但是你又要play(樂在工作),好像在game(遊戲中工作)一樣。(吳佳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