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領讀人等同是整個讀書會的靈魂,一場讀書會的成敗完全掌握在領讀人手中,同時也掌握了整場讀書會的內容、風格和呈現節奏,從書籍內容掌握到議題設定,都必須要領讀人深入理解、逐一確定。一個好的領讀人必須清楚認識自己在整場活動中所承擔的責任。 (本文摘自《共讀的力量:帶領社群學習的引導技術》一書,以下為摘文。)
在談到讀書會的架構和系統時,我們必須先認識領讀人這個角色。領讀人等同是整個讀書會的靈魂,一場讀書會的成敗完全掌握在領讀人手中,同時也掌握了整場讀書會的內容、風格和呈現節奏,從書籍內容掌握到議題設定,都必須要領讀人深入理解、逐一確定。可以說從讀書會開始之前,領讀人就已經在操控著讀書會的發展。一個好的領讀人必須清楚認識自己在整場活動中所承擔的責任。
作為領讀人,你一定要理解,人們會想來參加讀書會,是基於某種認同感,領讀人要做的就是強化這些認同感,並賦予其他人來參與的意義,也就是領讀人之所以舉辦讀書會的目的。
因為人們會從相信某種事物,從而相信所認同的事物,所以領讀人在帶領讀書會的過程中首先要理解,也要讓參與者們理解:為什麼我們要聚在一起讀書,這有什麼好處?
讓參與者了解原因,除了賦予人們加入讀書會的意義,也激發他們持續參與的動機。
此外在讀書會中,領讀人還具有三大責任:
激發參與者的認同感
領讀人必須讓參與者知道,我們所參加的讀書會主要閱讀書籍的種類,是偏向哪一類型。這麼做可以讓第一次來參加讀書會的人能夠清楚理解有什麼樣的議題可以透過讀書會進行,並聚焦在想要深入的議題上。
當人們清楚知道一場讀書會所提供的內容後,領讀人還要找到群眾未曾想像到的問題點,也就是挖掘參與者的痛點,給予內容解藥,用以強化參與者對於讀書會的認同感。
尋找天使用戶
除了讓一般參與者理解讀書會的內容之外,另一方面,也留心那些會主動協助宣傳、主動參加讀書會的成員,這些人是你的天使用戶,也就是最認同、並願意影響其他人一起認同你的人。
當你從讀書會中找到認同自己理念的群體,並且在分享與共創的過程中,引導彼此跨界分享、幫助參與者導讀的時候,就能從更多視角來加深探討層次。
發掘群眾智慧
每場讀書會的運作過程,都在告訴參與者:今天這場讀書會是以什麼樣的型態在進行。
此外,領讀人還要創造出群眾娛樂群眾的效果,讓參與者的學習,不只是領讀人本身的分享,也包含參與者本身。因為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我們未曾體驗到的生命故事,其中所展現出來的智慧,就是彼此欣賞與拓展視野的新視角,此即三人行必有我師。
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導師,透過閱讀,淬鍊彼此的智慧精華,從而凝聚出屬於我們的群眾智慧。
領讀人的共識思考
要如何讓參與者建立起相同的共識,協助每一個人精進生活或工作,有賴於領讀人對於共識閱讀的思考能力。
領讀人要先理解書籍的大綱與內容,並進一步能夠拆解書籍,讓每個拆解的環節,對應到足夠分享的價值。
要如何拆解一本書呢?有幾個重要的考量。
精選內容,促使參與者容易討論
領讀人拆解書籍的過程,要先思考:如何才能引發討論?
如果一本書有10個章節,最好有20個人來參加,每章節至少讓2個人共讀,並後續安排做章節討論。
但如果一本書有10個章節,只有10個人參加。這種時候可以每2個章節為1組,仍由2個人共讀;或是分2次讀書會進行。這種設計的思路,是為了讓每一位參加者都能根據各章節進行討論,也就是透過小組討論、交流來達成共識,透過彼此分享的過程,讓原有書中的概念,進一步淬鍊出有質量的共識點。
拆解書籍的另一個重點是:減法。為了讓社群讀書的成效更聚焦,領讀人本身先對於書中內容進行篩選,決定哪些內容值得閱讀分享,哪些則需要跳過。
實踐過一、兩次,你就會發現,書籍內容並不一定要從頭到尾讀完,而是依據我們想要的展現的成果,進行內容的篩選。
透過概念或技巧的引導,可以讓你在讀完這章節內容後,將所學套入生活或工作。從而透過讀書會的分享過程,讓參與者聚焦在議題上。
擬定議題,共識凝聚
社群讀書會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協助每個人在共讀之後,都能擁有相同的群眾共識。這時需要透過議題的引導讓參與者理解,社群學習不只是一個人知道,而是一群人共識創造的群眾記憶。
領讀人必須肩負喚起共識的使命。當參與者分享意見時,把想法連結到生活與工作應用上,同時找出群眾共識下的解法。所以領讀人如何撰寫議題,將是醞釀共識的關鍵要素。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到:找到一個好的問題,比找到好的答案重要。問題的本質是激發人們思考,創造出無限多種的想像,如果給出一個答案,就會陷入答案本身的認知框架內。
所以讀書會在共創階段,選擇議題的標準,不在於絕對正確的答案,而是拋出問題的技術。因為一個真正好的問題,不會只有一種解決方法,而是會因為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解決的方式產生變化。
身為領讀人,你要讓群眾了解:達到目的有各種途徑,要解決的問題,有各種可能的答案。
議題設計,拓展討論空間
領讀人在設計議題上,除了要理解書中有哪些關鍵的知識點,還要思考這些關鍵的知識點怎麼與參與者的期待相互連結。當有了足夠準備後,接下來在設計議題時,必須掌握好議題設計的兩個標準:
聚焦開放:不限定單一正確的解答,才有討論空間
無論是領讀人設計議題,或是參與者提出議題,都必須注意,如果以是非題或選擇題的角度來設計議題,這種封閉型的問題無法創造出討論的空間。
如果你所設定的題目,很快就能讓參與者想到答案,或者即使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也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那樣的議題很難創造出多視角的思考。
所以好議題設計的關鍵在於引導討論。透過開放性的議題,讓群眾有機會更廣泛的討論,從而激起主題上的探討,並找出更多元化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議題賦能:讓參與者思考有共鳴、高度切深感的議題
此外議題設定標準是考量議題能否引起共鳴、可不可以讓參與者親身感受。如果你提出的議題與參與者生活或經驗之間太過遙遠,或是議題本身屬於無法控制的範圍,就會導致分享時大家找不到解決的脈絡。
所以議題設計必須回到社群讀書會的概念。議題的解法不一定是領讀人給予的正確答案,而是在群眾智慧下一群人的共識解。
在設定議題之前,領讀人應該先掌握參與者的需求,通常參與者的需求有兩大類:
第一,專業者訴求。
第二,連結工作或生活的議題。
接著再引導議題設計,讓群眾來思考,而領讀人則負責指示議題、給予方向,建構出具體的討論議題。並令參與者能夠立刻連結書中的知識點,透過沉澱省思,回應議題,說出自己的答案。
領讀人除了在議題設計上聚焦,同時必須透過互動的角度,引導眾人發言。這才能真正促使群眾把各自的隱性知識分享出來。所有的討論都避免針對事物的對錯,而是闡述觀點背後的思考內容。
動機引導論
當參與者理解自己為什麼要來參加讀書會的理由後,接下來就應該從動機出發,強化參與者的認同感。
首次參與讀書會的人,往往會因為陌生感、不熟悉而心生抗拒,這時引發動機就成為關鍵。
每個動機的背後都起源於需求。需求來自於生活或工作,希望可以有更好的展現。所以讀書會的議題設計,將成為吸引參與者的動力。又因為來參加者擁有各部自不同的背景、思想觀點,所以不同的人對於相同議題的解答,會有不同切入的視角。
而領讀人肩負的責任,就是要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感受到,今天參加的讀書會不只是一場學習、閱讀書籍的過程,而是透過群眾分享共創,感受到不一樣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