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17世紀台灣南部曾有台江內海,當時台南民眾,出門辦事或者運貨常得靠小船往返;現今的七股瀉湖,就是其中一小部分。但氣候變遷可能讓內海「再現」?最近學者比較七股潟湖沙洲過去30年來的航拍圖,發現沙洲不斷變薄、變淺,並持續往內陸退縮,預示著在氣候變遷加劇的現代,幾百年前的台江內海於未來再次復活,「 不見得是不會發生的未來。」到底原因為何?七股人該如何因應?一文完整解析,氣候變遷揭示的驚人未來。
氣候變遷加劇,近期台灣發生多起與水有關的災害,包括7月的丹娜絲颱風及西南豪雨,台南溪北地區頻傳淹水,釀重大災損;9月底樺加沙颱風挾帶的驚人雨量,也連帶讓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決,泥水淹沒下游的光復地區,帶走19條寶貴性命。這些案例,顯示氣候變遷的影響正逐步升級,而台灣過去的治水哲學,則必須順勢改變。
成功大學防災教育中心主任王筱雯在水利署舉辦的論壇建議,要減緩、調適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在談氣候風險時,不再只能看氣候變遷本身,也必須把地方的歷史、文化、經濟等脈絡納入考量,建構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否則常常會陷入所謂「不當調適」的窘境。
所謂的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主要是要將兩項考量因素納入在內,分別是:科學資訊,例如氣候變遷模型的長期預測、預報、氣象站收集數據的趨勢資訊;在地智慧,例如在地文化歷史、對在地趨勢和變化的了解、過去遇到類似衝擊所使用的策略。

七股沙洲倒退800公尺,2原因導致
王筱雯以團隊在七股的研究為例。從「在地智慧」看,潟湖多、濕地多、鹽田多的七股,除了是世界瀕危保育鳥類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外,鹽田多、潟湖多、加上靠海的地理特色,也為當地培養了海產、潟湖遊船等文化經濟,濕地並提供當地大量的滯洪空間,顯示人類早就與自然共生。
但從「科學資訊」方面提供的資訊,顯示七股面臨氣候變遷挑戰不容小覷。航拍圖顯示,1989年至2023年間,七股沙洲持續變薄、變淺,且不斷往內陸退縮,特別是潟湖外最北的那塊沙洲,已退縮將近800公尺,成為今年7月份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的關鍵因素。
王筱雯說,沙洲會變薄、變淺,且持續往內陸退縮,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沙源不足,原因有二,一是曾文溪上游於1970年代建成曾文水庫後,大量地沙被攔蓄在上游,縱然近幾年水庫有排沙,但排出的還是相對的細粒料;再來,為了保護漁塭,政府在岸邊建構大量的堤防,導致沙子從流到河口後,也被這些堤防攔截,提前淤積在堤防下,沙子到不了北邊的沙洲,導致沙洲持續往內陸退縮。
特別是現今的七股瀉湖,其實就是17世紀台江內海的一部分,她示警,「當我們的沙洲變薄、變淺,有沒有可能有一天台江內海再現?聽起來很可怕,但是在我們面臨各種氣候衝擊下,它不見得是不會發生的未來。」
除了沙洲沙源變少,從距離七股最近的氣象署將軍測站觀察的海平面上升趨勢,2002年至2021年,七股海平面上升速率,平均每年將近7毫米。若有一天海平面上升到一定程度,沙洲不再能扮演第一道防線的角色,且暴潮潮位也超過現階段的海提標準,若什麼都不做,未來很可能七股大多數的地方,都會成為水鄉澤國。

風災過後,氣候變遷不再只是天氣變熱而已
未來七股如何因應氣候衝擊帶來的風險?王筱雯率領的團隊透過科學資料,設想兩個願景,一是有管理的撤退(Managed retreat),二是堅守陣線,而這兩種願景,都需要跟在地民眾進行對話與溝通。
所謂「有管理的撤退」,是設想沿海地區已無法透過任何手段,減緩長期溢淹的狀況,必須提早進行撤退轉移。她指出,在與當地民眾訪談的過程中,雖發現當地人仍希望依賴防護工程,但也有民眾指出,若提早討論,且政府能提供一些配套措施,提早撤退不是不可能的任務,政府與當地人的溝通與討論,必須現在就開始進行。
至於堅守陣地方面,王筱雯以濕地為例,現在七股濕地旁就緊鄰著漁塭等場址,未來如果能借鏡國際正在討論的作法,將這些場址轉為「多功能濕地」(Working wetland),使其未來成為一種「過渡濕地」,不但可恢復自然植被與生態過程、著重與受保護濕地的聯通性,也可為內陸地區提供防災緩衝,面對海平面上升的狀況,「多功能濕地」更可作為鳥類的退避棲地,並持續用於養殖等低強度的休閒觀光活動。
她觀察,在7月丹娜絲風災過後,許多當地人突然理解到,包括「有管理的撤退」、「堅守陣線」等選項的討論,是有必要、意義的。這也顯示,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民眾不再只是覺得天變熱而已,如何因應變遷帶來的挑戰,社區也開始在思考,自己可以做怎樣的改變來進行調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