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行行出狀元

洪蘭
user

洪蘭

2002-01-01

瀏覽數 22,800+

行行出狀元
 

本文出自 2002 / 1月號雜誌 第187期遠見雜誌

曾政承在韓國拿下了世界電玩遊戲的冠軍,引起國內教育界的軒然大波。CoCo在報上畫了一幅極好的漫畫,一位穿著「傳統教育」字樣的老者雙手捂胸,胸上插了一支矛,哀叫著「我受傷了」。旁邊站著一個拿盾牌的電玩武士。曾政承的確直搗傳統教育的核心。因為傳統教育是一元化的,是智育掛帥的,凡是不符合智育條件的都被編入放牛班或後段班,忍受父母、師長、同學異樣的眼光。人天生長短不一,各有所長,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每個人的長處得以發揮,而不是將所有人打壓成一個模子。

一個遊戲如果能非常吸引孩子,我們應該去瞭解它的長處,而不是一味禁止。我們曾做過一次電玩遊戲和空間能力的研究,因為有文獻報告說,現代人的智力比前人高,而且不是語文能力的增高而是空間能力,尤其是在瑞文氏測驗的表現增強。我們很好奇,原以為電視會使孩子的語文能力增加,想不到並沒有,因此特別拿出瑞文氏測驗來看。

這是一個九宮形的矩陣,上面有八張圖,第九格從缺。下面有八個答案,受試者必須很快從這八個答案中挑出最適合的填上去。這個測驗十分困難,大人做都不一定做得好,但有電玩經驗的孩子就不同了。那些有七年以上電玩經驗的孩子都能在三十分鐘內做完三十六題,正確率達到98%,而沒有打過電玩的控制組都無法做完,正確率只有56%。我們後來用眼動儀追蹤他們眼球的移動來看他們解題的策略,結果發現打電玩的孩子他們眼睛移動的方式完全不一樣,他們眼睛掃過九宮格後,心中似乎就有了底,眼睛飄到答案處只是在尋找他們要的圖案,而不是像控制組的同學把答案一個個移上去和九宮格做比對。

我們並不知道電玩遊戲給了他們什麼經驗,但是我們知道他們從遊戲中練就一身空間地圖的推理能力。我曾經帶我兒子去榮總地下室看核磁共振儀,榮總地下室七彎八拐像個迷魂陣。出來後,我們站在門外等計程車,我問他,「你知道核磁共振儀在哪個方向嗎?」他毫不遲疑地說,「在噴水池下。」我非常驚駭。當初的確是為了怕汽車振動力過大,特意把儀器放到噴水池下,因為沒有汽車會經過池塘。我的孩子沒有任何過人之處,它是屬於後段班。不過他愛打電玩。所以,與其把電玩看成洪水猛獸,不如訓練孩子自制力,允許他玩,只要他把功課做完,尊重他,讓他學習經營自己時間的能力。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多元化的能力。行行出狀元,只有出了學校以後的表現才是真正蓋棺論定的表現。(本文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