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國努力成為世界經濟強權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1-12-01

瀏覽數 12,600+

中國努力成為世界經濟強權
 

本文出自 2001 / 12月號雜誌 第186期遠見雜誌

11月16日,日本新力公司(Sony)宣布將在中國大陸組裝、銷售新力的Vaio筆記型電腦,初期量雖不大,但會逐漸提高。新力公司原先就已在上海設廠生產手持式錄影機,Vaio筆記型電腦是更高階的產品,價位也更高,其中一款價格高達4092美元。

新力公司一邊看中中國大陸的生產能力,一邊瞄準中國的市場。這樣的心態並不寂寞,新力的日本同業和其他許多國家的廠商無視於全球不景氣,持續蜂擁進中國大陸。例如,日本最大的數位相機製造商三洋公司,已宣布將在明年春天赴大陸生產數位相機。另外,全球半導體龍頭英特爾公司本來在上海就有一個規模很大的晶圓廠,9月21日英特爾宣布將投資3億美元把這座晶圓廠的規模擴大一倍。

低成本的製造基地

許多外商早已視中國大陸為一個低成本的製造基地,以及一個潛力深厚的市場,在今年11月10日之後,這個信念顯然更為堅定了。在這一天,中國大陸簽署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入會議定書,成為WTO會員國,代表中國大陸將進一步融入世界經貿體系,也將進一步向世界敞開大門。《紐約時報》指出,1971年中國取代台灣進入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此舉讓中國取得和美國、前蘇聯同等的政治地位,加入WTO則讓中國在經濟上取得同樣的地位。

雖然中國在真正融入全球經貿體系之前,還有許多改革待推動,但是許多國家對於中國成為WTO的會員國,多半抱持相當樂觀的態度。德意志銀行香港分行一名經濟學家恐怕是最樂觀的代表之一,他估計,中國入會的「中國效應」在未來十年內,將使得全球經濟成長率提高○‧二五個百分點,中國本身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也將提高三個百分點。

在這樣的樂觀氣氛下,外資自然持續湧進大陸。過去十年間,大陸像個超級吸金機,吸納了約3200億美元的外資。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中國大陸不見得一定如許多人樂觀的想法是外國投資的「安全港」,但是外資的投資熱潮並沒有稍歇的跡象。今年1至9月,承諾投資的外資總額達49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0%,實際到位的資金則為320億美元,成長約20%。

外資看重的,其一是中國做為低成本製造基地,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其二是中國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國內市場,潛力無窮。中國的國內市場也許大部分還停留在「潛力」階段,但中國做為製造基地,卻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許多跡象顯示,外資正在提升他們在中國的製造層次。

美國《Business Week》指出,反恐怖戰爭正在改寫全球政治情勢的同時,中國成為「製造業超級強權」(manufacturing superpower)的情況,也正在改寫全球的貿易。中國具有極大優勢:豐沛的廉價勞工,數百萬名優秀的工程師,良好的基礎建設。

在外資前仆後繼的協助下,中國正一步步提升製造能力。例如,電子零組件大廠日本TDK公司打算把更高階的製造移到中國大陸,TDK日本總公司一名高階主管說,「起初我們投資中國是為了低廉的生產成本,即使勞工技術水準很差也沒有關係,但現在,我們也利用中國的年輕工程師來進行設計。」TDK已經將60%的生產自日本外移,其中一半是移到中國大陸。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由於市場和勞工素質(生產力)的提升,高科技產業也加碼投資中國。英特爾不只要擴大上海晶圓廠的規模,也在中國設立數個研究實驗室,召募優秀的當地工程師,「我們把中國視為一個很大的工程資源供應地,」英特爾中國分公司一名高階主管說。

令外資垂涎的市場規模

中國成為強大的製造基地,對全球各地許多強調製造的地區都已造成威脅。

例如,原本吸引許多全球資訊大公司設廠的馬來西亞檳城,就已被這一股中國熱潮灼傷。檳城的工業區吸引了全球兩百多家資訊公司投資,全球知名企業的招牌隨處可見,但今年以來,檳城的科技產業已裁減了一萬兩千人,約占科技業總就業人口的10%,不只生產線勞工,也包括工程師。根據《Business Week》的報導,今年1月以來,已有數十家外商把檳城的工廠移至中國大陸,或是宣布未來的擴廠計畫將在上海、深圳或其他中國的城市。

除了做為生產基地之外,中國的國內市場也是外商垂涎已久的目標。雖然中國還有很多人民仍生活於貧窮之中,但日益增加的中產階級,已經大幅提高購買力,把中國拱上全球最多行動電話用戶國家的位置,取代美國,而且,中國的個人電腦用戶也即將超過日本。

此外,經濟持續成長的中國,也將大量進口國外產品,例如工業設備和農產品。美國農業部長范納曼(A. Veneman)預測,中國加入WTO之後,每年將增加自美進口農產品約2億美元。

另一項研究則顯示,中國入會後,將會大幅增加進口的機器設備、電子產品等資本密集的製造產品,未來十年中國對這類產品的進口金額將高達2640億美元。

在一片對中國大陸的樂觀期待中,還有一些須審慎評估的因素,畢竟中國還有國營企業改造、失業人口擴大、社會貧富不均等重大問題待解決。正如《經濟學人》指出的,這些改革代表中國必須經歷痛苦的調整過程。而且即使今年如預期有7%的經濟成長率,也不足以緩和日益增加的失業人口。如果中國的經濟成長趨緩,造成社會動盪,即使改革派官員的改革熱情也會冷卻。(張玉文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