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告誡自己不要惹人不快,習慣於「不要〜」的思考模式,這樣的人在看待自己的人生時,往往也會以「不要失敗」、「不要被討厭」的否定形式來思考。 (本文摘自《與其急著讀空氣,不如先讀懂自己的心》一書,以下為摘文。)
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不是想著「要如何」,而是「不要如何」。
「不要〜」的思考模式,是思考過原本不想思考的事之後,直接給予了否定。
舉例來說,「不要失敗」就是「思考過失敗的狀況,直接給予否定」;「不要被討厭」則是「思考過被討厭的狀況,直接給予否定」。
平常若總是依循著「不要〜」的思考模式,一遇到狀況時,就不會想著「我要怎麼做」,而是滿腦子都繞著「我不要做什麼」的念頭。若是以森林來比喻這樣已經固化的神經迴路,就像是走慣了的路會愈來愈好走,不常走的路則是雜草叢生,導致路不成路,走起來就更辛苦了。
要盡早、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什麼事會讓自己快樂,就必須練習把生活中的思考模式從「不要〜」轉換成「要〜」的肯定形式。
即使當下想到的是否定句也無妨,只要在生活中時時練習,努力把它轉換成「能展現理想未來的肯定句」就好。
就像我們要去旅行,通常都會想著自己想去的國家吧?
但這種「不要〜」的思考習慣,就像是一直想著不想去的國家,然後告誡自己「不要去那個國家」、「不要接近那個區域」。
相較之下,還是想著「要去哪個國家」會比較開心吧?
人生,其實就像旅行。
捨棄「不要〜」的思考模式,練習將思緒轉向「可以〜、想要〜」等自己希望前進的方向,就能培育出「想要怎麼做」的思考迴路。
養成朝理想方向思考的習慣後,就能更容易、更明確地知道「自己想怎麼做,以及真正想做的事」。
順便一提,大家可以去瀏覽自己在簡訊、email、LINE 等通訊軟體上的留言,就會清楚地看見自己說話、思考的習慣,十分有趣喔!
我請學生這麼做的時候,很多人才驚訝地發現,自己在關心家人、朋友和另一伴時,總是習慣說「不要勉強」、「不要弄壞身體」、「不要著涼感冒」,竟然用了那麼多的否定句!
許多父母也發現,自己「對孩子竟然都是用『不要遲到』、『不要忘記帶東西』這種否定句在說話!(汗)」,很多人還因為自己無意識地「連續發射否定」而大受衝擊(笑)。
確實,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展開一連串「不要〜」的疲勞轟炸——「不要跌倒、不要跑、不要站起來、不要吵、不要忘記寫功課、不要遲到、不要說髒話……」。當父母總是無意識地用這種方式提醒孩子,很可能就會讓他們養成這種思考習慣。
我曾在講座中和大家討論該如何提醒孩子,當我問道:「如果希望孩子『不要跌倒』,具體來說是希望他怎麼做?」大家都會回答:「希望他小心走路。」
「那麼,『小心走路』具體來說又要怎麼做呢?請說得更具體一點。」
我再這麼一問時,大部分的父母都愣住了,「呃……小心走路……就是小心走路啊?」
也就是說,「小心走路」這句話實在太過籠統,看不出來「想要對方怎麼做」,尤其對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就更難理解了。
就像旅遊老手對第一次出國旅行的人說「要小心喔!」,對方除了回答「嗯」之外,還是不知道在哪些狀況下,具體上要怎麼做。
不是模糊地用「小心」來表示「希望對方不要做什麼」,而是更具體地用語言明確指出「希望對方怎麼做」,雙方才能完成確實的溝通。
如果希望孩子不要跌倒,就要更具體地思考「希望他怎麼走路」。
像是「看著前面走路」、「走在白線內側」、「這裡有高低差,要仔細看路」等等……具體地說明「自己希望對方怎麼做」,會更容易把訊息傳達到對方的潛意識裡。
我們家對孩子說話,都盡可能用肯定句來表達。用肯定句說話,等於自己要很清楚具體上該怎麼做,想養成日常習慣,「用肯定句具體地指出希望對方怎麼做」,確實需要大量的練習。
不是「希望對方不要做什麼」,而是要即時思考,再用語言「具體地說明希望對方怎麼做」。
從前的我也是這樣,因為從小就被教育「不要如何」,所以每當我要提醒別人,也總會不加思索地說出「不要如何」,而不是「希望如何」。
愈是無意間使用的語言,愈容易顯現自己的思考模式。
因為用得太習慣,絕大多數的人都很難發現,一旦注意到了,每個人都會大為驚訝:「天啊,我竟然用了這麼多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