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真正的死亡是遺忘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0-02-15

瀏覽數 109,300+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源:pexels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而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

美國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曾在《死後四十種生活》中提到過這段話。

這本書猜想來生的奇妙景象,描繪了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如人死之後,其實是重新體會一次你的人生,只不過順序倒轉,你會從老人變成年輕人,然後從年輕人變成小孩,最後回到母親的子宮。而且,在死後的世界裡,你可以重組人生經歷過的事件順序,如連續做愛七個月。而且,這本書裡還提出,我們有可能是掌控整個宇宙命運的巨人。種種宛若精神病人般的神奇景象,在這本書中都有提及。可以說,《死後四十種生活》這部作品,也是激勵我動筆寫下種種怪誕的精神病人內心世界的動力。

關於人生的死亡有三次這句話,最初我在閱讀《死後四十種生活》時雖有感觸,但這種感觸只是蜻蜓點水,稍縱即逝,並沒有那麼深入。直到在一次我和都教授的談話之後,才深深地明白了這句話所衍生出的更深層意義。

那天下午,在陽光明亮的病房裡,我和都教授聊起了最近院裡的一些見聞。

那時,都教授突然問我說:「你見過最傷心的人是什麼樣的嗎?」

我:「最傷心的人?如果不說電視、電影裡的,大概是有次參加我親戚葬禮時,他姐姐在他爸墳前哭得差點脫水暈過去那次吧。那時周圍的人想把她拉走,她都不肯走。」

都教授:「親人死去,世界上比這更傷心的事,也確實是不多了。我就見到過一個人,他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只靠他媽一個人把他撫養大。有一天,他在讀大學的時候,突然接到了鄰居的電話,說他媽在家裡一氧化碳中毒死了。知道這件事後,他就一直哭,差不多每天都哭,接連哭了兩個禮拜。他覺得他沒有盡到孝敬媽媽的責任,還因為之前和他媽吵架的事而愧疚。」

我:「突然失去親人,是最痛苦的吧?如果是慢性的疾病,其實大多數人有了心理準備,還會好一些。」

毫無心理準備地圖然失去親人,帶來的難過極大。取自pexels

毫無心理準備地圖然失去親人,帶來的難過極大。取自pexels

都教授:「是啊。人的心理其實是有一個預備機制的,如果母親是得了癌症慢慢死去,那麼兒女就會在死前幾年或者幾個月就做好了準備,不管是經濟上還是內心上的準備都已經極其充分。就算母親去世了,內心雖然也會難過,但是程度上會比突然聽到母親去世的情況要輕很多。其實,這兩種感情不太一樣,慢性死亡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是參雜了照顧親人的麻木和厭倦的,而突然的死亡帶給親人的,除了回憶帶來的悲傷,還有恐懼、擔憂、懷疑等等的情感。兩種情感如果細細剖析,就會發現其實很不相同。」

我:「是啊,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看似簡單,但一件事背後包含的情感,卻可能非常複雜啊。這樣的人,我也見過很多。你說的那個大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都教授:「在他媽死後,他哭了兩個多禮拜。在那之後,他雖然沒有再大哭,但有時還是會一個人默默流淚,而且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他內心還是很憂鬱,沒能順利從悲傷情緒裡走出來。甚至,他還想過自殺。當然,最後被人給制止了。」

我:「也還真是可憐。」

都教授:「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找我,和我談了話。我跟他整整談了一個下午。」

我:「談了什麼?」

都教授:「關於生和死之類的話題。他滿腦子都是這些話題。當時,他還問我,該不該結束了自己什麼的,他說有時夜深人靜,會覺得自己活下去沒有意義,因為他沒有了牽掛。」

我:「你當時怎麼跟他說呢?」

都教授笑了:「其實也沒什麼。我只是告訴了他,一些我以前思考過的關於生和死的想法。我想這些話,對他多少有些幫助吧。」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我:「既然是你說的話,我想肯定是有一些啟發性的地方。我也想聽聽看。」

都教授笑著說:「我告訴他說,他的媽媽其實還沒有死。」

我:「啊?你是說他媽媽還活著?」

他:「是還活著,但是,看你從什麼意義上看了。」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我:「你是說,活著這個概念,有很多意義,是嗎?」

都教授:「是啊。活著這個詞,其實有很多層次的意義。不過,我是從生命的本質上說的。從生命的本質上來說,他的媽媽還沒有死。」

我:「這是什麼意思?」

都教授:「我問你,人的本質是什麼?」

我:「如果從醫學上來說,人就是各種基因、水分、營養物質、骨骼,還有一些微生物等物質和化學成分組成的,一個系統的整體吧。如果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的話,人的本質就是一堆有機分子的組合物。」

都教授:「從科普角度來說,權且可以說是正確。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卻不是。人這個系統,除了細胞、組織、器官、骨骼的組合,或者有機大分子的組合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可行的定義。那就是一套演算法。」

我:「演算法?」

都教授:「對,人的本質可以是一套演算法。這是電腦領域的概念。在電腦領域,演算法是具有遷移性的。一套相同的演算法,我可以在這臺電腦上執行,也可以在另一臺電腦上執行。從物理角度來說,人的一生,就是構成他的各種資訊在幾十年時間裡,按照一套獨特演算法的一次計算。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這個宇宙,也是一臺非常精密的電腦。絕對沒有一絲的疏漏。」

我:「你說的這些就有些複雜了……我們的宇宙是一臺電腦,這個想法很多人都提出過。他們說,我們這個宇宙裡的所有粒子啊、粒子團啊,之類的物質,都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計算。所以你的意思是,如果演算法一樣,在一臺電腦和另一臺電腦,結果都會一樣,是嗎?」

都教授:「就是這個意思。你知道『虛擬機器』這個概念嗎?」

我:「聽過。不過我不是電腦專業的,要說得很清楚就做不到了。」

都教授:「虛擬機器,簡單來說,就是你在一臺電腦內部再製造出一臺較小的虛擬電腦,然後用那臺小電腦進行計算。打個比方,就像俄羅斯娃娃一樣,一個大娃娃裡有一個小娃娃。」

我:「嗯,這麼說的確更容易理解。」

都教授:「所以假如世界上有一臺電腦,記錄了一個人的演算法,然後進行再次計算,那麼那個人,從演算法的層面來說,也就可以認為還沒有死。而這個世界上,除了宇宙這臺電腦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電腦。也就是虛擬機器。」

我:「你的意思是,人腦?」

都教授笑了:「對,人腦就是虛擬機器。宇宙是一臺大電腦,而人腦是這臺大電腦裡,不計其數的小電腦。在大電腦裡,一個人或許死了,但是,如果有人記住了那個人,在腦海裡還保留著他的資料,深深地記著有關那個人一生的演算法。雖然在大電腦裡死了,但是在小電腦裡,在認識死者的人的腦海裡,他依然活著,那麼做為一道演算法,他就始終活著。只有記得死者的人忘了他的時候,死者,才是真正的死亡。」

我:「……」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大概是看我陷入漫長的沉思之中,都教授趁機喝了一口茶,然後笑著說:「現在你應該知道我的意思了。被人遺忘,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死亡。那天,我是和那個學生這麼說的。如果他死了,那麼,他的媽媽,才是真正死了。只要他活著一天,他的媽媽,就會一直和他同在。」

也許都教授的話有點心靈雞湯的意味,但是對於一顆受傷的心來說,這就是最好的治癒吧。

和都教授談話之後,我常常思考,自古以來,人們就相信靈魂的存在。

靈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是也是一套演算法呢?

古人相信,死去的人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這個世上,甚至成為自己的守護靈。相信這一點的古人,又是否早就隱隱意識到了演算法這一概念?

不論如何,如果將生命看作一種演算法,對於那些失去了深愛之人、滿心創傷的人來說,都是一塊極溫暖的膏藥吧。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人人皆撒旦》一書,楊建東著,寶瓶文化出版。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人人皆撒旦》一書,楊建東著,寶瓶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