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建築師登琨艷的人生,就像是一個追求夢想的旅程,先是跑去學建築,開「現代啟示錄」餐廳,到歐洲流浪。然後,他到上海停留下來,「這裡有一些讓我可以靜下來的東西。」在上海沈潛了十年,登琨艷累積最大的資本,就是他對這個都市整整十年的快速發展,一覽無遺。存記在他腦子裡的上海映象,就像錄影帶一般,隨時可以播放、倒帶,甚至快轉。問登琨艷最喜歡上海的哪一個角落?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家!」
登琨艷住在黃浦江轉彎處的一棟舊大樓的頂樓閣樓,打開窗戶可以盡覽外灘萬國建築跟浦東現代景觀的絢爛夜景,「背景音樂」是黃浦江上汽船強而有力的汽笛聲,以及汽船的引擎聲。面對室內暈黃的燈光照在拱型的屋頂,形成一種包覆感,空間既開闊又溫暖。閒來一杯紅酒,配上獨有的水岸景觀,登琨艷將自己的上海家居生活經營得很有味道。
不只會過生活,兩年多前登琨艷租下蘇州河邊的倉庫,改建為事務所,讓上海人開了眼界。每到午後時分,陽光斜斜地照進來;奇妙的光影在空間裡追逐,空闊的倉庫內迴蕩著歌劇女伶幽幻的歌聲,形成上海獨一無二的「辦公室文化」。登琨艷就坐在這樣的氛圍中,侃侃談著十年來他一路行來的「上海之路」。
※ ※ ※
沒來上海之前,我想像上海是一個很高大、繁華的都市。
當我1990年進上海,上海就像凝固了五十年一樣沒動,就像果凍一般,人是灰慘慘地,沒有改變過。那種台灣人的想像,受到了電影、文學、通俗文化的影響,以為上海就是蘇州河畔、周璇、白光、張愛玲、阮玲玉、杜月笙。但那是誇張了的上海,不真實的上海,很容易把這個城市想像得光怪陸離。剛到上海的時候,我像一個都市遊魂,帶著抽離的眼光,慢慢地觀察這個城市。我花了十年時間讓上海人認同接納我,現在我也感覺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我現在也跟他們說一樣的話,吃一樣的飯,甚至跟他們一樣闖紅燈。我有時回到台北還跟在上海一樣闖紅燈,叫計程車還說「打的」「差頭」。
這是因為台北和上海有很多地方很像,都很密集緊湊,城市的架構也類似,都比較重商業。上海的商業模式受到台灣的影響很深,許多台灣人帶進台灣的商業手法,兩地的都會生活不會相差太遠。
有趣的是,台灣在某一程度受到舊上海的影響;台灣在金融、紡織、製造業、建築營造業、百貨等領域都是「上海幫」獨占鰲頭;如今台灣人居然又將之帶回上海,改變了上海。
說起上海人,許多人講上海人排外,我認為與其說上海人「排外」,不如說上海人「懼外」,因為這個城市聚集四面八方的人,對於新進來的人,當然會有戒心。此外從四面八方移進的上海人沒有朋友、親戚等人際資源,也沒有「關係」資源,所以上海人很會炫耀自己、「促銷」自己,希望能獲得別人的認同。上海人是會把全身家當都掛在身上的,因為他要表現自己。
此外,這裡還沒有品質觀念、時間觀念,還存在著應付了事、以自我為優先的心態。精明而不聰明的上海人,不會想著努力工作後可以多拿年終獎金,而是先看當下。除了少數有情有義的上海人,一般不講情義只講利益,總想著如何用最少的工作量,最少的成本,得到最大、即刻的利益,當他們拿不到,馬上轉身就走,一點也不客氣。
因為上海正由計畫經濟跨越到自由經濟,由集體轉變為個人,因此上海這都市充滿「躁動」的氣氛。在城市光燦的背後,還有很多的假象;政府花大錢做科技中心、建高架橋、拆馬路等建設,但這個城市同時還有兩百多萬人下崗,沒有工作,實際上這裡的人依然很窮。不過上海確實飛快的進步。上海已成為國際性公司進駐中國的首要目標,國外公司派了台灣留學美國,後在國際公司工作的台灣人到上海,也有很多台灣留學生不回台灣直接到大陸發展,加上大陸當地留學國外的高幹子弟回國,讓上海在國際化之外,還變成一個「全球華人競技場」。
★★登琨艷的上海美食地圖★★
鮮?房餐廳
地址︰南昌路57號
電話︰6372-9893
可以吃到改良式的中菜,口味特殊。
和平飯店南樓1F
地址︰南京東路23號
電話︰6329-1888
享受精美的裝潢和氣氛。
寶萊納德國啤酒吧餐廳
地址︰汾陽路150號
電話︰6474-5700
The Face
地址︰瑞金二路118號瑞
金賓館四號樓
電話︰6466-4328
體會英國人規劃的室內設計,享受花園洋房夜裡的特別氣氛。
Park 1997
地址︰皋蘭路2號
電話︰6318-0785
M on the Bund
地址:外灘廣東路20號7F
電話:6350-9988
享受俯瞰外灘的絕佳景觀。
金茂凱悅54F
地址:浦東世紀大道88號
電話:5047-1234
香格里拉飯店
地址:浦東富城路33號
電話:6882-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