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傳統產業「薪」情好,18歲高職畢業起薪上看8萬元。但教育部近10年統計的高職各群科畢業人數,海事群106學年畢業生518人,不到10年前的一半,是減幅最大的群科;劇藝、家事群科人數反而增加。
基隆海事校長陳世程說,目前海洋人才的問題是每年培育的學生總數不足,畢業生又不見得投入海洋產業。漁業、水產科最難吸引學生就讀,與航運相關的輪機科、航運管理科相對熱門。
蘇澳海事校長洪重賢說,宜蘭漁業人員正在老化,不過至今仍有不少國人懼海,「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還未回家」形塑大家對漁業的印象。
洪重賢說,海洋工作辛苦、單調,年輕人不一定喜愛。教育部2017年發表的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寫到,台灣海洋產業最缺願意出海的海勤人才,原因包括家長和學生意願低、海運景氣不振,海上工作艱辛等。
兩名校長表示,海洋領域其實是「藍海」,高職生畢業就能考乙級船員、進到大公司如陽明海運、長榮海運服務,起薪約7至8萬元。我國海軍也積極延攬海事科學生。離岸風電等新興產業興起,也需懂海洋又懂工程的跨領域人才。
本文轉載自2019.11.26「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