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受邀談人才培育,曾在美國36年的他直言,從美國帶回來的不是技術,而是另外更重要的兩件事。到底是哪兩件事,對他影響如此深遠?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不只是國際級的半導體企業家,甚至帶動台積電在他去年退休前成為市值近六兆台幣的超級企業。此外,他慧眼識英雄,培育出如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威望媒體暨IC之音董事長張孝威等一群「台積幫」的經理人,每一位都在各個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到底張忠謀如何培育人才?今天(5日)早上,他應美國在台協會、經濟部工業局和人才發展協會邀請,在首屆「人才循環大聯盟高峰會」中發表專題演講,暢談「人才培育之道」。
「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是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今年4月倡議,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推動台灣和理念相近伙伴間的人才流通,培養有能力、國際化、精通數位科技的人才。
不過,張忠謀一聽到這主題有點不解地說,人才的循環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情,怎麼會變成要鼓勵?其實是不應該的。
台積電一共有20多位副總級以上的主管,包括資深副總、總裁、董事長都算在內。裡面至少有一半是在台灣受完大學教育,再到美國攻讀碩士,並在美國企業任職幾年後,才回台灣服務。
不過,這些人回台進入台積電,都是從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工程經理,一步步被拔擢到副總以上的位置。
圖/副總統陳建仁(中)、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左6)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右6)出席「人才循環大聯盟高峰會」。
從美國學到的第一堂課〉謙虛
「他們在美國學到什麼?我在美國36年,又學到什麼?」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的張忠謀反思,在美國學到比大學教育更重要的兩件事,就是世界觀和謙虛。
他進一步解釋,台灣和美國比起來,是個相對小的地方。但他在台灣看到很多50、60歲的人,開口閉口總提「我在台大的時候……」,讓他直呼「這些人考取台大,好像就是他們一生的巔峰似的。」
「我在美國的時候,從來沒聽到50、60歲的人說在哈佛、耶魯的那段時光啊,」張忠謀認為,這就反映「謙虛」的價值,美國除了常春藤盟校以外,還有很多州立大學也很強,激烈競爭下,讓他們養成謙虛的美德。
從美國學到的第二堂課〉世界觀
另一個張忠謀在美國學到的就是世界觀。他說,美國跟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有關係,在美國很容易跟世界接軌,「這對我很有用。」
1985年,張忠謀擔任工研院院長,但他認為「從美國帶回來的不是技術,我老早就不搞技術,最重要的是世界觀。」
這種世界觀,後來也成為張忠謀創辦台積電的資產。他猶記,台積電成立後的前三任總經理,都是美國白種人。這些人離開台積電後,回到美國,有的創立自己的公司,有的當投資銀行家,也有人堅守崗位,在大型科技業裡當專業經理人。
張忠謀所培養的「世界觀」,充分展現在他擔任德州儀器全球副總裁,以及創辦台積電上,外界都有目共睹他對全球科技、商業的影響。
2006年,他代表台灣出席在越南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會議,席間碰到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由於小布希曾擔任過德州州長,和張忠謀的共同話題就圍繞在德州。
張忠謀正要向小布希自我介紹時,小布希就說「我對你很熟」,還滔滔不絕講了張忠謀對德州儀器的貢獻。張忠謀當下猜想,提供小布希資料的一定是德州儀器。
後來,小布希和他愈聊愈開心,還介紹他與會各國政要認識,張忠謀意外當起台灣的外交官角色。
張忠謀總結,除了他自己以外,台積電創立32年來,培養的財務、會計、人資人才都在台灣、美國間扮演重要角色,「這就是人才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