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認識曾在人生中經歷這種蛻變的人。對方或許是「找到宗教信仰」的親朋好友,於是開始過著更仁慈和善的生活。或許是罹患重症的朋友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事後開始更懂得感激,學會欣賞生命中的單純與美好。
有時促成蛻變的原因難以言喻,可能是在書上讀到什麼,或聽某人說起某事,因此意外觸動內心深處。
據說班克斯第一次頓悟,是和週末講座的同學一塊健行時發生的。他倆在爭論誰比較缺乏安全感,這時朋友說: 「你不是真的缺乏安全感,席德,你只是認為自己缺乏安全感。」不知怎地,那將近四十年前無傷大雅的玩笑話,啟發他產生諸多領悟,看出心智、意識與思想的本質,並促成了由內到外的革命。
這種轉變並非靠著外力介入,而是我們的意識層次改變所帶來的結果。
多數人初次經歷暫時的意識層次轉變,是在墜入愛河的時刻。突然間,世界似乎無比美好,我們興致大發,想吟詩作畫或創造些什麼,來傳達內在的美好感受。
若我們以為這些感覺是因為他人所引發的,這麼一來,之後很快就會恢復到原本的意識層次。然而,那些感覺並非來自外在,而是本我的一部分。若能看出這基本事實,意識的轉變就會恆常持久,也能從新層次來看待事物。這種轉變會透過頓悟出現,也就是發自內心的深層見解。
頓悟就是你發現「原來如此!」的美好時刻,這時我們會以嶄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人生或生命本身。這就是大家常說「靈光乍現的時刻」,我們會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讓事情不再像先前那麼僵化和可怕。就算需要做些什麼,也不需要額外的爭辯或意志力就能完成。
在這美好的轉變時刻,我們會在踏破鐵鞋之後,找到看待事物的嶄新方式,忽然「打通任督二脈」。這不是智識上突然了解某個概念,而是發生在比較幽微的層次,就像我們知道某個笑話應該好笑,但能不能抓到笑點又是另一回事。事情很簡單:頓悟會改變世界。
頓悟仙子
遺憾的是,需要頓悟才能蛻變,讓我有點沮喪。我當然在人生有過美好的頓悟,不需被迫突破,或向「頓悟仙子」祈禱(怪的是,這似乎比被迫突破好一點點,即使我很確定沒有「頓悟仙子」這種東西)。不過,我還是覺得一年能得到一兩次美好頓悟,已是奢求。
正因如此,我初次對「頓悟」有所領悟時,感到萬分慶幸:
所謂「頓悟」,其實是⋯⋯一種新想法。
在明白這一點之後,局面整個改觀,因為我時時可以有新的想法。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神祕過程,只是「思想」的本質。我們的思想時時變動,對原有情況有嶄新的想法很自然,且隨時可能發生。
這些「新思想」當中,最具影響力的似乎是從個人資料庫以外的某處浮現,含有我們目前知識之外的資訊與智慧。這些新想法是心智的自然智能,而我們在體驗到這智能時,會視為是常理和與生俱來的智慧。
這讓我們能以兩種簡單的心智/靈性等式,寫下「奇蹟公式」:
心智+思想+意識=現實
心智+新思想+意識=新現實
這等式把「第二步驟」解釋得更清楚了。如果把「奇蹟發生」,替換成「內心浮現新思想」,就得到一條更可靠、實用與可預測的公式:
第一步:探討人生中什麼是真實的,而不是尋找什麼最有用。
第二步:看到更多真理之後,就會體驗到更多新思想,領悟將如淘淘河水,開始流動。
第三步:等到領悟夠深刻,就會為人生帶來轉變。外在沒有變化,但內在的一切都不同了。我們會經歷意識層次的垂直大躍進,對於活在世上的原有方式產生新觀點。
對於關注幸福感的人(或關注地球福祉的人),這條奇蹟公式讓我們來到分水嶺。我們可以選擇控制之途,企圖思考、做出行為或改變世界來追求快樂與幸福。平心而論,這條路有許多好處。這是光明之途,許多人走過,鮮少發現途中失去同伴。即使這些同伴在哪些事情需要改變、如何改變上與我們意見分歧,但不會質疑基本假設:我們需要改變某些事,才能得到快樂與整體性。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走上蛻變之路,放棄掌控一切的舒適感,這樣才可能獲得更大的自由。我們放棄已知世界的安全感,探索未知卻充滿無限可能的領域,也就是奇蹟發生的空間。
我有時會把控制之路與蛻變之路的差異,比喻成爬梯子和搭電梯的不同。若把一己的行為、思想與意圖,視為創造改變的主要動力,就會堅持攀登這永無止境的意識梯子,今天爬10階,明天又滑下8階。
不過,當我們看出意識本身是最大的轉變動力,就只要踏進領悟的電梯,便能來到未知領域,探詢人生的祕密。我們雖然未掌控時機,但每回感知之門打開,我們就會走出電梯,來到更高樓,以更清晰的嶄新視野看待人生。
電梯會往上,當然有時也會往下。不過我們一旦得到領悟,從更高樓層看待世界之後,就不會再忘懷。
本文節錄自:《改寫人生的奇蹟公式》一書,麥克.尼爾(Michael Neill),呂奕欣譯,李茲文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