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還好王維寫出了這首詩!才能保住一條命,留下驚世巨作

王維的哪一首詩救了自己一命?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9-07-05

瀏覽數 55,000+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王維考上狀元之後被授予太樂丞的官職。這個官職的任務就是管理皇家樂隊。後來他又當過濟州司戶參軍、左拾遺、監察御史。當時的人們誰都不知道,一場巨大的災禍正在慢慢臨近。這場災禍將會改變所有人的命運,甚至會改變正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的命運。

這場災禍就是安史之亂。

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時任范陽(今北京)節度使的安祿山率領軍隊發動叛亂,叛軍由北向南,橫掃整個中原地區。唐玄宗根本沒有料到安祿山會發動叛亂,所以準備得很不充分。第二年六月,叛軍攻陷了潼關,幾萬官兵戰死沙場。唐玄宗帶著楊國忠、楊貴妃倉皇出逃,卻把絕大部分朝廷官員拋棄在身後,其中就有王維。

當時,王維的名氣已經很大,所以安祿山希望他能投降自己,但是王維服下一種藥,假裝說不出話成了啞巴。可就算這樣,安祿山也沒有放過他,而是把他拘禁在一座寺院裡面,強行授予他叛軍政府的官職。

一天,安祿山和他的嘍囉們在洛陽皇宮的凝碧池舉行宴會,逼著王維也參加。宴會上伴奏的樂師都是以前玄宗時候的宮廷樂師,大家想起不久前還在為玄宗皇帝演奏,現在卻要為叛賊演奏,都暗自掉淚。其中一個叫雷海青的樂師性格十分剛烈,堅決不願為安祿山演奏,結果被叛軍殺害。目睹這一切的王維無法抑制內心的悲痛,偷偷寫下一首詩:

〈凝碧池〉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首詩說,現在的京城一片荒涼,百姓內心都無比悲痛,升起的炊煙都好像是野外的烽煙,百官更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皇帝。秋天到了,槐樹的葉子落在空蕩蕩的皇宮裡,凝碧池邊,叛賊竟在興高采烈地宴飲作樂。

長安被叛軍占領兩年後,官軍收復了這座已經殘破不堪的都城,不久,洛陽也被官軍收復了。而王維他們明明是被皇帝拋棄,但是由於被安祿山授予叛軍的官位,所以都被判處有罪,關進監獄。

按照當時的法律,王維是要被判死刑的,正在這個時候,有人拿出了王維寫的這首〈凝碧池〉,證明王維雖然被迫接受叛軍的官職,但內心還是忠於朝廷。再加上他的弟弟——後來擔任宰相的王縉請求削去自己的官職為哥哥贖罪,因此,王維最終被皇帝赦免了,只是被降官職,擔任太子中允。不過此時的王維對官場已經失去了興趣,他的後半生基本上是在半官半隱中度過的。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為我們留下無數的山水詩,其中很多都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名篇。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唐詩小帖:安史之亂對唐朝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唐玄宗李隆基在執政的前期勵精圖治、勤於政事,再加上姚崇、宋璟等名相的輔佐,政治是比較清明的。這一段歷史後來被稱為「開元盛世」。但是唐玄宗到了後期,開始驕傲自滿、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又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當宰相,政治漸漸走向昏庸。天寶14年(公元755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橫掃大唐王朝,唐玄宗倉皇逃往成都。安祿山死後,他的部將史思明繼續叛亂。這場叛亂持續了將近八年,直到公元763年二月才被朝廷平定,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還好王維寫出了這首詩!才能保住一條命,留下驚世巨作_img_1本文節錄自:有故事的唐詩:經典名句是這樣來的》一書,夏昆著,日出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