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蓋房子!日勝生如何用AI與再生水,化身城市隱形英雄?

王筱慈
user

王筱慈

2025-10-18

瀏覽數 50+

日勝生董事長林榮顯,黃菁慧攝影。
日勝生董事長林榮顯,黃菁慧攝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鏟土機聲轟鳴的建築現場、水資源處理廠的巨型槽體、高質感的日式溫泉飯店、人來人往的熱鬧轉運站商場……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場域,如今都能見到「日勝生集團」的身影。日勝生如何透過高品質的多角化經營,成為營建業跨界人才的新標竿?

「我們做公共建設20幾年,方方面面都要應對,才能把應盡的責任達成,不是為了利益而已。」日勝生董事長林榮顯受訪時笑著說。這句話,揭示了日勝生跨足多元產業的核心精神。從捷運美河市聯開宅,到承攬交九轉運站、社會住宅、再生水廠等公共工程,日勝生早已超越傳統營建的框架。林榮顯說:「我本來是學建築出身,早年自己做小建商,但後來轉向公共建設,覺得若能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企業價值才會更長遠。」

採訪當天,林榮顯帶著集團內各營運單位的一級主管,慎重說明他將企業導向「永續生活集團」的願景。日勝生透過五大核心價值:「創造價值、多元共榮、持續創新、協同合作、永續發展」串聯起旗下十餘間公司,從營建、旅宿、百貨,到水資源與再生能源,形成橫跨城市基礎建設與民生生活的龐大生態鏈。

日勝生集團跨足多角化經營,黃菁慧攝影。

日勝生集團跨足多角化經營,黃菁慧攝影。

投入再生水廠永續資源!日勝生化身城市隱形英雄 

在日勝生集團內部,「跨界」幾乎是員工的日常。日勝生的總經理劉垚凱笑稱:「在這裡工作,就像在十幾個職場輪替。」因為每一項新事業,都是一次「學習曲線」。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日鼎水務公司的水資源事業。十多年前,這群原本來自建設背景的工程師,開始投入「下水道系統」與「再生水處理」的建設。日鼎水務企業總經理胡念英分享,下水道建設是城市進步的標準,但,這項工程隱密又艱難!從東桃園一路貫穿至海邊,全長286公里、深達18公尺,需協調上萬戶人家接管汙水,還要將廢水淨化後再回收再利用。林榮顯認為,這不是短期獲利的事業,而是為地球做的長期服務。

如今,日勝生已在桃園打造全台最大的DOP污水處理系統與再生水廠,服務的人口約75萬,每日可生產約4萬噸再生水,供應亞東石化、電子廠等產業使用。未來規模還將擴至11.2萬噸,並導入太陽能與微水力發電,讓整體系統邁向能源自給。胡念英提到,「我們是建設業出身,但做的是環境工程。有人就有用水、有汙染,所以這是一個不會消失的永續產業。」

AI讓傳產轉身!工地安全、智慧水廠都能應用 

在AI浪潮中,日勝生也率先擁抱科技。林榮顯坦言:「台灣是AI的台灣,這趨勢我們不能錯過。只有跟上,企業才能進步。」

日勝生資訊長王道榮分享,集團三年前即啟動「數位轉型」計畫,建立自有資料庫,整合集團70多億筆資料。這些數據被應用在水廠管理、工地安全監測與客服自動化等面向。

在桃園再生水廠,他們甚至首創全球第一座以「影像辨識」監測水質的AI系統。過去感測器容易因污泥堵塞而失效,如今AI可透過攝影畫面判讀水色變化,即時預測異常。「有點像看人的臉色,一眼就知道水質狀況。」王道榮幽默的說。這項技術也已申請專利,並逐步擴展至營造現場,利用影像辨識自動生成公安查核表,確保施工品質與安全。

此外,AI客服系統也減少了人力配置,從原本五位客服縮減為一至兩位,大幅提升效率。「我們不只是導入AI,而是讓AI內化成組織的智慧。」王道榮補充。

訂《遠見》,尊榮享有《張忠謀自傳》,邀您讀見一代巨人的智慧人生>>

從AI課程到樂齡住宅,培育跨界人才 

跨域轉型的背後,最關鍵的是「人」。林榮顯說:「我自己管不了那麼多,所以要靠外部老師來教。」他在集團內設立可容納百人的培訓空間,定期邀請專家開課,從數位工具、永續管理到ESG思維,培養員工跨界學習的能力。

他強調,傳產不能再以「技術工」思維看待人才,而要讓員工成為「專案經營者」。日勝生的工程師如今懂AI、懂能源,也懂社會溝通。這正是集團能從營建跨足再生水、能源與長照的關鍵。

林榮顯說:「每一個轉型期都有陣痛,五年、八年不等,但我們要撐過去。壓力不只在我身上,也要讓事業群一起分擔。」這份「共享責任」的文化,使團隊在不同領域中持續學習,累積新專業。

日勝生董事長林榮顯,黃菁慧攝影。

日勝生董事長林榮顯,黃菁慧攝影。

建築人的新使命!不只「不老莊園」還要「永續生活」 

近年,日勝生推出的「不老住宅」系列,更讓這家老字號建商成功「軟著陸」。這並非一般的銀髮住宅,而是結合社會住宅經驗、穿戴科技與社區互動設計的樂齡社區。

林榮顯提到:「老人家最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設備,而是朋友。」他特別強調社區中人與人的連結,設置共同教室與活動空間,鼓勵長者共餐、共學。這些住宅很快銷售一空,也開啟了企業轉型的新篇章。

「我們不是為了趕流行,而是看到社會的真實需求。」林榮顯說,少子化、老齡化是不可逆的,我們就從建築人的角度,去打造可以長住、共好的地方。

從捷運聯開宅到再生水廠,從AI智慧工地到不老莊園,日勝生跨界的足跡,其實是台灣傳統產業的一面鏡子。林榮顯認為,企業之所以能長久,關鍵不在「做什麼」,而在「為誰而做」。

「自己本分做好,對社會交代得了,這樣就夠了。」他語氣平淡,卻充滿重量。在這樣的企業文化下,日勝生不僅培養了懂建築、懂AI、懂永續的跨界人才,也讓一個傳統營建集團,成為了培育城市未來人才的搖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