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豪歌德名作《浮士德》,主角為了追求更崇高的知識和權力,受魔鬼誘惑,把自己的靈魂和魔鬼交易,雖換得一時霸權,最後靈魂卻遭魔鬼吞噬而下地獄。這個源自中世紀的故事,拿來套用在台灣最近出問題的幾個大企業上,意外諷刺地適用。
最近食安問題連環爆,台灣從「美食王國」一夕間淪為「疾病王國」。但平心思考,問題企業真如媒體報導是「無良企業」嗎?從理想創業成長為大企業,但最後沒有造福社會還帶來巨大災害,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姚仁祿,在「第12 屆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說:「台灣企業核心的問題,不在如何前進,而在如何後退。」企業從初期努力在理想與獲利找到平衡,然而過度追求「獲利極大化」將導致不賺錢又失去價值,結果違反良心認知甚至觸法。
檢視食安風波,企業從創業期到危險期,除了過度強調利益極大化、成本控管外,問題核心在於企業在發展途中變成迷途小鳥,不知為何而戰,只知不斷向前衝,一頭撞上眼前玻璃。
姚仁祿指出,解救陷入泥淖的企業,唯一辦法就是回頭審視企業核心價值。回到「仁、勇、智」,有勇氣才有仁心帶來智慧,讓人懂得懸崖勒馬。前進的力量來自後退,懂得後退,就能海闊天空。以下是姚仁祿精彩分享:
前進看似迷人其實非常危險
我認為前進的力量,來自對的競爭策略。什麼是「對的競爭策略」?我今天的題目是「前進,也許不妨後退」,為什麼我要講這個題目?因為多數時候,前進被認為是好,後退被認為是壞,其實在我看來,好像不是這樣。
「前進,不妨後退」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來舉例說明。台灣,這個不算大的島,現在卻很熱鬧,幾乎所有媒體都在報導食安事件,好像世界上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但我在思考的是,我們為什麼會遇上?有句話說:「I have no idea what I am doing. I’m just going forward.(我不知道我在做什麼,我只是不斷前進)。」這大概就是這次問題的一種解釋。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Keep moving forward(. 持續前進)」,這個概念其實很好,但我要說,這句話看似迷人,其實非常危險。歐巴馬第二次選舉用這句話來做宣傳,選舉的時候也許有用,但如果碰到懸崖的時候,「懸崖勒馬」才是對的策略,不能一直向前。前進的力量,也許是要看對的競爭策略是什麼,我想我們必須了解,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是我們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說:「Success is the ability to go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losing your enthusiasm(. 所謂成功,就是不斷經歷失敗卻仍不失熱忱的能力)。」所有的事情,當我們必須一直前進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碰到失敗,我們碰到失敗就害怕,害怕的時候就覺得也許向前衝是對的,但這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看法。
我想藉著這兩本書來跟各位說:《品格致勝:以自覺資本主義創造企業的永續及獲利》(ConsciousCapitalism: Liberating the Heroic Spirit of Business)、《領導生態》(暫譯,原名e New Ecology of Leadership),後者是描寫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領導者怎麼辦,也許這兩本書可以提供給我們參考。
圖1 是《領導生態》作者David Hurst 發表, 從《The New Ecology of Leadership》一書解釋「自覺資本主義(Conscious Capitalism)」。最左邊藍色區塊是企業剛起步時,由創辦團體或創辦人透過innovation開創新事業,在這個階段,企業有理想、有良知,但因為是新創企業,這時不會有利潤。
當企業透過經營得到一個社群的信任後,他就有辦法移到右邊綠色區塊,意思是說,企業有良知、有社會責任,同時也會有利潤。但我想人生的困難就在於,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碰到各種壓力,也許來自股東的壓力,希望你多賺一點,也許來自消費者的壓力,希望你再更便宜一點,然後企業經營者腦袋有時也想不清楚,不知為了什麼,就超出綠色區塊,往右到了黃色區塊,這時候企業還是賺錢的,不過沒有virtuous,慢慢地失去理想、品格,在綠色和黃色這兩塊掙扎。
再往右紅色區塊,便是既沒品德也不賺錢的企業。沒品德又不賺錢,可能這樣嗎?一定會的,因為這時企業基本上不僅犯法,也違反大家對良心的見解,所以只要一過去紅色區塊,就算賺再多錢,也會像螺旋嘩地一下就下去了,那這就是not virtuous、not profitable。
不知為何前進,不妨後退審視自己
這種情況怎麼解救呢?企業要回到原來藍色區塊,去找最初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我相信當然沒有人創造一個企業會想說來做一點點沒良心的事,沒良心的事通常是在綠、黃區塊間掙扎時產生的。
往右是向前,往左是向後,當企業在向前向後間掙扎時,如果想要維持在「The Sweet Zone」完全不動,需要一些條件。當企業不小心超過有獲利和良知的綠色區塊,懂得避免快速前進到不賺錢又沒良知的紅色區塊,趕緊回來,這種前後來回走的狀態,就是我一直想說的:「前進也許不妨後退」,因為後退才會回到原來位置,回到有良知、負責任、有利潤的狀態。
該前進還是該後退,說起來有點像哈姆雷特說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誰要決定這件事情?有決定權的人,就是圖片中間Managers and Leaders。
開創企業的是Innovators,可是Managers and Leaders,才是讓企業能夠維持在中間很重要的一個力量,尤其是Leaders,如果企業往右偏到紅色區塊,Leaders基本上不過是Administrators,他只是每日做routine的事來經營,忘記他有領導的必要,也就是不具有圖左下角寫著的Conscious Capitalism(自覺資本主義)。
對的策略是由勇生仁、 從仁生智
「前進也許不妨後退」說來容易,為什麼這麼難?
產業講究垂直整合,但企業卻很少注意價值鏈的最上端。在談產業的價值鏈時,很少被畫出來的就是「人」;你或許會問,只有「人」夠嗎?HR不是都在做這些嗎?其實HR在做的,很少會關心到人的「心(mind)」。
我要說的是「智、仁、勇」。考試可以考出智,但是如果談到仁愛的「仁」,是有條件的。一般人常用左腦,大部分用在判斷事情,尤其是判斷數字和邏輯特別厲害;可是「仁」靠的是右腦,你必須要有勇氣,因為「仁」看來不太合邏輯,而這個勇氣可以促成「仁」,「仁+勇」可使人一起得到智慧。
我們常聽企業說「××極大化」,市場極大化、利潤極大化,每次聽到有人說,心裡都會砰一下:「怎麼會這樣想?」因為在以人為本的價值鏈裡,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利益均衡才是王道,這也是施振榮先生最近一直在說的。這世上並不存在「××極大化」的價值鏈、價值結構,從這個觀點來看,前進的力量,來自對的競爭策略,就是要有勇產生仁、從仁產生智。
結論就是,台灣企業核心的問題,不在如何前進,而在如何後退,後退到產業價值鏈的最頂端,去找到從勇氣出發的仁心,因為離開了這個,就什麼也辦不成,有了這個,所有的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讓我們共勉:Never sacrifice 3 things: your family, your heart, and your dignity.(無論如何不要犧牲這三件事物:你的家庭、你的真心,和你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