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要共創雙贏,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就有如天平的兩頭,工作與生活常常是互相傾斜的,要達到平衡,不多人能做到。
講一、兩個例子。一位退役的中將,太太是家庭主婦,小孩也都很有成就,算是人生的勝利組,他在工作上全力以赴,而家裡大小事及小孩教育,就交由另一半來負責,這樣的搭配很恰當,也沒有發生問題,這可說是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的例子。
另一例子則是,一位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女業務大將,為了業績必須常常出差,孩子因此疏於照顧。有一次在大陸出差,應酬完不小心發生意外,受傷了,結果在酒店內不知所措。因為先生不在身邊,沒人能幫她送醫,很是孤單。最後,回到台灣沒多久,婚姻以離婚收場。
工作與生活要達到平衡,首先要界定你是由工作出發,讓生活來配合工作,使它們達到平衡呢?或是由生活出發,再讓工作配合,以達到平衡。這兩種意義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由工作出發,生活配合
大多數的人是由工作出發,讓生活達到平衡;講白一些,就是工作為重,讓生活及家庭來配合工作。
既然有了工作為重,怎麼說能達到平衡呢?其實就是看你怎麼定義成功。你到底看重的是什麼?是工作,還是生活?一定要有一個取捨,一個優先次序,才能在其中達到平衡。否則,當主管要求你加班時,你的取捨是在工作表現,還是回家陪家人小孩,那就是一個選擇,很難做到平衡、兼顧的。
工作角度為優先的好處是:有了麵包,就有體力去談愛情。這是現實的考量,如果沒有工作收入,那家庭的經濟來源為何?除非繼承龐大家產,否則大部分人都是以工作的角度出發,讓生活來配合。
另一點,工作優先的原因是保持競爭力。如果有人決定請育嬰假,雖然可以達到在家陪小孩一起成長的優點,但也同時失去了職場競爭力,在同一時期間,同事的進步會比你快得多,客戶關係也變深厚。
很實際的例子,主管請你晚上留下來加班趕一份報告,如果你說,抱歉,我要回家帶小孩。1次、2次後,主管就不會交託事情給你,同時,你也漸漸跟這團隊疏離,因為他們加班時你都缺席,最後同事間的認同與信賴度也會減少。
近年來有一現象,就是愈年輕的人愈會從生活角度出發,希望工作是配合的角色。這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對與錯,但最大的風險是萬一工作不穩定,甚至沒有了,那經濟重心失去,甚至也就沒有了生活。
配偶是最大的支持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或說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其中另一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可能夫妻兩人在事業上都非常的成功,兩人在事業上都非常的拚命,如果是,那兩人關係,與孩子的關係,常會被犧牲。
如果要達到平衡,與另一半的協調非常重要。過去男主外,女主內,但現代社會,男主內,女主外的也不少,只要雙方協調得宜即可。
如果一方在事業上想衝刺,有很好的前途,那麼另一半就可以配合,放多些心力與時間在家庭。如果是女方有不錯的機會,男方也可大方的支持,就如藝人陶子與李李仁的相處模式,李李仁一度少拍戲,在家陪小孩,讓陶子多在外拼事業,這樣的模式也可參考學習,社會也能認同,給李李仁很大的掌聲。
協調,有時犧牲是暫時的,也就是任務導向。例如,先生要外派前往大陸開拓市場,需要1、2年,太太就在台灣照顧家庭為主。過2年,先生回台灣了,時間變多,可以換太太去衝刺,進修上課,先生就多花時間陪小孩。
另一祕訣是,家事如能外包就外包,花更多時間陪小孩及夫妻相處。有些煮飯、打掃的事情,就外包,不一定要親自去做,但要的是一起吃飯相處的時間。可以把小孩寄託在安親班,但小孩的功課一定要去關心了解,甚至一起陪他讀書。事務性的可以外包,但親情關係一定要親自去做,讓小孩感受到誰是家長,誰是父母!
生活平衡的重點在紓壓
這裡強調,生活要達到平衡,其實重點在紓壓,就是把工作的壓力得到適當的釋放,如此生活就會平衡。
要提醒大家,不要把工作壓力帶回家,也不要跟太太抱怨工作,這些不會對工作改善有絲毫的幫助,只會讓太太及家裡的氣氛搞糟。
你要自己去排解壓力,找朋友當垃圾桶去訴苦,找小確幸暫時忘記難過,到郊外走走轉移情境,都是不錯的方法,就是不要把情緒帶回家裡,就能達到生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