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青年世代的下一步

台灣產業轉型帶來長期結構性失業

張育寧
user

張育寧

2011-04-22

瀏覽數 4,450+

青年世代的下一步
 

失業問題在全球延燒,台灣並沒有自外於這股全球就業危機中。根據主計處公布的最新數字,截至2009 年1 月底為止,全台灣的失業人口逼近55 萬人,失業率超過5.03%,超過日本的失業率數據4%;同一段時間香港失業率4.3%,南韓2.9%,新加坡3.5%,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高居第一。

55 萬人失業,「找工作」成了很多人每天最重要的工作。2 月底台北縣市的幾場就業博覽會,上萬人爭搶3 千個職缺,會場萬頭鑽動,今年最大的不同是,會場中年輕的面孔似乎特別多。

分析政府公布的失業率走勢,自2000 年網路泡沫失業率快速飆高後,20 至39 歲青年世代近幾年的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愈年輕的族群,失業問題惡化的愈嚴重(見表1)。根據《30》雜誌的最

新調查,若不管政府對於失業的嚴格定義,由青年世代對目前就業狀況的自我認知來看,青年真實失業率將近15%。在人生發展的黃金時期,遭遇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就業市場危機,這一代青年人,被迫面臨職涯發展中斷的危險,也因此而必須承擔更高的職場成本。

面對快速飆升的失業率數據,不只政府緊張,更多人想問,這波失業潮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辛炳隆表示,失業率是景氣循環的落後指標,經濟成長開始衰退後約一年,才會反應到就業市場。根據主計處2 月底最新公布的預測,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下修至-2.97%,最快要到年底第四季才會復甦。換句話說,失業潮可能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可能延續到明年。

新一波結構性失業湧現

儘管失業潮仍波濤洶湧,但若期待景氣復甦後,失業問題就能解決,可能要大失所望。

「雖然金融海嘯引發全球性的景氣衰退,但是對台灣來說,我們面對的,很有可能不是短期的循環性失業問題,而是一場產業轉型帶來的長期結構性失業現象,」辛炳隆說。

循環性失業是指因為經濟不景氣,市場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失業,只要景氣復甦,就業機會也會回升。結構性失業則是因為原本提供就業機會的產業失去市場競爭優勢而結束、外移,或是因為生產技術改變,汰換雇用員工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者要再回到就業市場,通常需要再訓練才能深化技術或是轉換到新的產業,失業時間通常很長,能否成功回到職場,也要看產業結構的轉型是否成功。

「台灣在1980 年代初就曾經歷過一場結構性失業,」辛炳隆說,產業升級加上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紡織、製鞋、洋傘等傳統製造業外移到尋求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科技製造業轉而成為台灣製造業主力,大量中高齡、低技術勞工成為結構性失業潮下的弱勢族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年輕高科技人才,以及金融改革後,光鮮亮麗的金融菁英。

但是,風光了近20 年的金融新貴和科技新貴,去年卻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成為這次金融海嘯下,首當其衝的一群人。

高出口依存度是致命弱點

為什麼遠在幾千哩外金融市場的一場風暴,會影響遠在海洋這一頭,製造業代工廠裡的安穩工作?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同樣是全球性的因素在牽動著。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製造業的崩毀」來形容2009 年全球市場將要面對的全新挑戰,「在歷經2008 年全球金融市場的大震盪後,金融危機的態勢以大致底定,但製造業的危機才剛要顯現,」《經濟學人》在這篇報導中提到,「受害最深的,將是依賴美國這類負債消費市場的製造業出口國,依賴愈深,受害愈深。」台灣也在這些製造業出口國的名單中。

「這一波金融海嘯結束,美國消費市場支撐全球經濟成長的時代也跟著宣告結束,」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地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說,「過度依賴出口,特別是以美國消費市場為主要出口目標的科技製造業,是台灣在這波全球景氣衰退下的致命弱點。」

台灣的經濟成長依賴製造業出口市場有多深?

2007 年台灣的總國內生產毛額(GDP) 中,貨物出口的比例高達61.1%,製造業佔GDP 的占比則為27.9%。去年第四季,全球製造業出口在金融海嘯的後續效應下,全部呈現衰退,德國約衰退6.8%,日本衰退12%,而台灣出口更驚人地衰退了21.7%。由於出口依存度過高,2009 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不斷下修。里昂證券今年2 月初提出台灣GDP 將衰退11% 時,舉眾譁然;2 月中,連向來不輕易提出衰退預估的主計處,也端上-2.97% 的推估結果;2 月底,《經濟學人》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下修至-9%。

「除非台灣能改變高度依賴製造業出口市場的產業結構,否則很難在這波危機中看見曙光,就業市場的失衡現象也不會平息,」辛炳隆語重心長的說。

5% 的失業率將是常態

回顧過去台灣的失業率變化,1980 年代石油危機加上國內產業轉型,失業率正式突破2%;到了1990 年代後期,產業持續轉型、網路泡沫與政黨輪替等因素,失業率開始持續標高,再也沒有回落到3% 以下。

為了解決愈來愈嚴重的就業問題,行政院最近提出「振興經濟促進就業方案」,投入近3300 億的預算,企圖壓低失業率的帳面數字,其中包括增加公共就業、補貼雇用薪資、提供職業訓練和強化創業輔導等幾個面向。

「先不管補助的公平性,這些措施都只能救急,對長期的就業市場穩定卻不一定有幫助,」辛炳隆認為,台灣必需學著適應高失業率社會的來臨,「失業率隨著經濟發展程度愈趨成熟而走高是正常的現象,這些失業人口就是一個社會是否具備適應產業快速變化的一個指標之一,未來台灣失業率維持在5% 左右,將會變成常態。」

在民主社會裡,政府不樂見失業率飆高是很正常的現象,但辛炳隆調,「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檢討過去由政府主導,將所有資源傾注單一或少數產業的分配方式。」以科技業目前遇到的瓶頸為例,由於缺乏多元的產業發展政策,一旦出口市場出現震盪波動,就必須面臨經濟成長萎縮、大量人才無事可做的窘境,「大量理工人才畢業全都到科技業工作,碩士甚至博士作學士學位就能做的事情,為得只是領股票,」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說,「同時有大量具有潛力的傳統製造業或其他產業,卻苦於找不到好的研發人才,不只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是台灣產業升級一直走不出新的路的原因。」

現階段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產業升級政策?辛炳隆認為,「台灣逐步具備已開發國家實力,產業政策也該走出過去政府主導的迷失,讓市場上的多元能量釋放出來,由青年世代自己決定應該要往哪個產業和行業發展,政府提供良好的就業輔導機制,就能讓人力資源有效的發揮。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