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媒體的天職,是透過文字、聲音、影像,來傳達世間的真實現象,並肩負匡正社會風氣與監督政府運作的責任;惟近年來台灣媒體產業因受制於商業力與政治力,致使一小部分媒體競逐膻腥、暴力與虛妄的內容,甚至經常刊播似是而非的報導,以達到譁眾取寵的目的,而淡忘了媒體關懷社會的最終義務。
筆者濫竽媒體產學界凡30 餘年,從新聞記者到管理階層,在不同的職位上親身經歷了報禁解除、廣電鬆綁以迄台灣媒體的興衰榮枯,尤其近年來雖見國內新聞自由的空間益形寬闊,但基於大環境不佳與內需市場狹隘有限,遂在商業競爭加劇之下,導致部分媒體因不堪虧損而陸續歇業,許多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在市場導向的產業環境中失去實現自我、服務人群的機會;而仍然在崗位上奮戰的同業們也每每礙於閱聽率主義的經營走向而自我設限,對本身工作的熱情和對外界環境的關懷也逐漸被商業氣息所淹沒。其中容或有始終堅持理想,持續對台灣社會做出重大貢獻或發揮正面影響的傳播工作者或教育家,但多半未能被大眾所熟知,令人常感扼腕。
今年農曆年前,筆者承星雲大師之邀,參與「星雲真善美新聞貢獻獎」的規劃並促其順利施行。大師的這項發願旨在能為始終懷抱理想,認真貢獻己力,不為混沌俗見所左右的媒體人一個獲得認同的機會,也期待透過此一拋磚引玉的舉措,鼓勵所有的媒體人為當前的社會及我們的下一代,帶來一股真、善、美的暖流,使大眾重拾對所處時代的信心,並轉而為推動台灣大步向前的動力,把台灣開拓成一處現代的桃花源。( 作者曾任新聞局長,現任職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授與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此次應邀擔任本貢獻獎之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