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你,會是自由工作者嗎?

陳昭如
user

陳昭如

2004-05-07

瀏覽數 5,850+

你,會是自由工作者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不想上班,想過自由的生活。

正如一個世紀之前精神分析先驅佛洛伊德所說的:「工作並沒有被視為是通往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人們沒有像追求其它能帶來滿足的事物那般的拼命工作。大部份的人去工作是因為他們不得不工作,而這種天生的對於工作的嫌惡,乃是嚴重至極的社會問題。」

上班族,休息是為了做更多工作?

在我們的四周,充斥著許多這樣的上班族:他們不想工作,抱怨工作,認為工作只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苦差事,時時渴望著日後能過著不用上班、隨心所欲的生活。

對他們而言,「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不必工作」,所以他們現在辛辛苦苦的上班,只是為了將來能夠享樂、自由自在地過日子。

很多人,經過深思、嘗試後,選擇勇敢跳脫出上班族的宿命。

勇敢選擇當自由工作者的主要動力,是為了讓生命不再陷入日復一日、無可奈何、名不符實的「工作」「休息」的惡性循環。

從2001年全面實施週休二日制以來,工作與工時的縮短,以及自由時間的逐漸增多,讓許多上班族不知該如何是好。過去沒有錢沒有閒的時候,他們拼命的工作賺錢,稍作短暫的休息,目的是為了要繼續工作打拼;然而當「休息」變成了一種強迫的概念,拼命工作了五天就沒班可上,而且還非得休息不可,他們卻像是窮人中了樂透頭彩一樣地束手無策──因為除了工作之外,他們已經不知道自己還想做些什麼了。

自由族,工作可以更快樂!

在過去的觀念裡,工作是為了活下去的手段,有工作才有薪水,有薪水才能養家活口,因此工作並不是人們心甘情願的生活方式,而是在生存壓力下不得不然的選擇。

雖然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工作向來都不是件什麼愉快的事情,然而對我們所報導的七位工作者,有的是自己開公司、開補習班、才藝班,乃至有的是力爭上游做到總監(名義是受雇,實際上有獨立經營權),他們共同的特色是:掙脫「工作是不愉快的刻板印象」。

長久以來對工作價值的依賴,常使我們誤以為「工作」是唯一神聖的、有意義的生活形態。我們身邊永遠有一些如影隨形的大道理,引誘著我們可以「暫時犧牲」所有生活裡的細節,把時間奉獻給看似遠大的理想與目標;這些大道理告訴我們,只要取得了金錢、權力、名聲與地位,就可以擁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就可以輕鬆地追求自由的生活。

這七位自由工作者不同,他們或者是老闆,或者是專業經理人,他們在工作本身就找到樂趣,不必得到世俗的「功成名就」的肯定,他們自己日復一日的、在自我定義的職場實踐上,就能肯定自己,不須世俗的量尺來錦上添花。

如果不做上班族,何去何從?

反觀多數上班族,在工作價值與倫理主導整個社會的影響之下,「工作」在無形中已成為一種美德、一種至高無上的價值,而這樣的價值也影響了我們在定義一個人是否「成功」時的標準──不在於個人道德操守或是家庭和諧與否,而端視他在職場上的表現。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入工作,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也不喊累,日日加班三餐均以麵包便當果腹亦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工作對他們來說,工作絕對不只是「掙一口飯吃」那麼簡單的事;工作除了是賺取薪資的途徑之外,更是獲致社會地位與自我成就感的主要方式。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如果說,工作最原始的動機是為了擁有更美好人生,為什麼許多人在投入工作以後,反而喪失了快樂?人類窮其一生努力擺脫勞動,何以到頭來卻淪為工作的奴隸?為什麼我們會走到這樣的地步?為什麼這七個人這麼不同?

檢視近二、三十年來家庭與工作之間的關係,可以很清楚地發現,現代的上班族普遍已由過去「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形態,漸漸地往職場移動,他們在工作以外的生活日益縮減,與家人互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長此以往,家庭所能夠提供的安全感與親蜜感逐漸消失,於是人們變得更積極地投入工作,以尋求新的認同感與安全感。

你,如果和你的工作離婚……

所以,認同感與安全感才是關鍵因素。愛你的工作,認同你的專業,管什麼世俗眼光中如何認定成功!我自有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套用徐志摩的名言,把名利當追求真愛一般的態度,「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只要我工作得高興,誰能定義我的成敗?

從事心理諮商治療工作多年的愛琳.菲麗普森,曾經用「嫁給了工作」這個比喻,形容過度投入工作的人。(註)她累積了許多臨床工作經驗發現,現代人往往讓工作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而且直抵情感的核心;他們朝思暮想的都是工作,甚至連孩子與配偶也遠遠比不上工作所釋放的強烈吸引力。不過,這種在工作上的過度投資,通常會帶來難以收拾的後果,那就是:如果一個人的生活完全都繞著工作打轉,那麼主管或同事的責難,可能會變成他情感上的重創;如果他被職場排拒或忽視,那麼他的自我認同,乃至於人生的意義,都可能會驟然破滅。

問題是,我們需不需要靠老天賞飯吃,擁有特殊才能、才夠格過這七位自由工作者般的生活?

你,可能自由工作嗎?

問題的核心可能在,如何安排「自由時間」從來就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需要時間與心靈涵養的生活態度。

一個從來不曾認真思考何謂「時間的自由」的人,又怎麼可能在金錢不虞匱乏之際,隨即理所當然地享有自由自在的人生?

菲麗普森在《我們嫁給了工作》一書裡,曾引用貝爾斯基的一段話:「他們承諾說,隨著技術與生產力日漸精進,將來我們可以一天只工作四小時,一星期只上四天班,屆時我們會有更多的休閒時間可享天倫之樂……如今聽來,彷彿是純真年代最愚蠢的夢幻所殘留的泡影。」

其實,「時間的自由」未必只是愚蠢夢幻的殘留,而是端視人們對人生與工作的態度為何。只要勇於走出「根據工作而定義人生」的迷思,時間的自由將不會成為負擔,反而可能會成為重新思考自己的開始。

註:見《我們嫁給了工作》,菲麗普森著,林宜萱譯,大塊文化出版,2003年9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