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當大陸外匯準備超過台灣時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6-09-15

瀏覽數 15,950+

當大陸外匯準備超過台灣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6 / 10月號雜誌 第124期遠見雜誌

(一)令人驚異的數字

在秋收的季節中,台灣經濟所經歷的卻是嚴冷的風霜。除了政府部門的樂觀預測外,從失業率、投資意願、到對外貿易,沒有一個數字是可以樂觀的。

今政府部門驚異的是:一直認為要破產的大陸經濟,不僅今年經濟成長率仍在百分之九與十之間,其外匯準備已高達九百零七億美元,超越了我們的八百六十億美元。

「摸著石頭過河」的十五年大陸經濟改革成績,至少在這一個重要項目上,超過了台灣四十年全心構建的「經濟奇蹟」。

事實上,以購買力折算出的大陸國民生產總值,其每年新增加的(約三千一百億美元左右),就超過了台灣全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二千七百億美元)。

這個剛從閉關自守破繭而出的睡獅,真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因此,西方學者中,持中國威脅論者,就認為中國大陸將是新霸權,擁有人力、市場與核彈;持中國不安定論者,則認為鄧後的中國大陸,情勢將難以穩定;持中國優勢論者,則認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龍的世紀。

(二)顧應昌院士的話

面對這麼一個成長快速的大陸經濟,在經貿領域,政府與民間可以有五個選擇:(1)全力排斥(2)漠視冷淡(3)若即若離(4)步步為營(5)誠心合作。

在兩岸缺乏互信的現況下,政府的態度在(2)與(3)之間,民間的選擇在(4)與(5)之間。

我一直夢想,如果能跨出兩岸重重的政治關卡,經濟中國-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不正就是一個最有潛力、最不可忽視的經濟體嗎?誰敢再輕視中國?誰還不願意做中國人?

八月中專程回來參加梁國樹教授紀念會講話的顧應昌教授,談論到中國前景時,不禁熱淚盈眶:「從長期來看,只要兩岸合作,我對中國的前景是樂觀的,我對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會強起來是有信心的。」這位在美國度過半個世紀,對台灣經濟有實際貢獻的中研院院士,他的期許正指出:何時才會出現「中國人幫中國人」的官方曙光?

(三)連院長透露的訊息

儘管台灣八月中出現了李總統要檢討「大陸為腹地」的談話,幸而幾天以後,經過澄清與解讀,兩岸經貿關係,又回到「欲熱還冷」的原點。

如何再從原點出發?也許從八月中遠見雜誌刊出的連院長專訪中,可以得到一些樂觀的訊息。連院長認為:

(1)「在政治立場上的歧見末達成協議前,將以經貿為主軸來加強兩岸交流,但會採取更積極、更具彈性的做法,包括規畫兩岸經貿特區、允許較高層次大陸官方人士來台訪問等。」

(2)「如果政治不掛帥,兩岸實在有太多共同的利益。我一再講,兩岸要雙贏,要以經貿為主軸,文化、科技、新聞、藝術各方面都可以合作。如我們的亞太媒體中心,就可以集合所有的華人,包括兩岸演員、導演、編劇、投資、製片等人才,大家一起來。」

(3)「雙方應以民族情義代替相互排斥,並以和平統一代替國家分裂為長期目標,在中國人幫中國人的原則下,加速推動各層次與各層面兩岸交流,為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前途奠定燦爛的遠景。」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他的結論是:「兩岸合作,如虎添翼;政治掛帥,兩敗俱傷。」我還可以稍加引伸:當北京領導人,把「政治」放在第一位時,兩岸關係就會變成一池死水;當台北領導人,以「政治」來指導經貿時,台灣的經濟活力也就會變得死氣沈沈。

(四)兩岸最真實的雙贏

讓我再以全球競爭力排名來探討「合則兩利」。

根據今年五月瑞士IMD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與中國大陸在四十六個國家與地區之中;

(1)台灣已由全球十四名跌落至十八名。八類指標中,除人力及生活品質一項除外,七類的排名全部退步。

(2)大陸則由全球三十一名升高至二十六名。八類指標中,除了科技實力跌落一個名次外,大陸七項排名均有進步。

(3)在台灣全球排名中最低的三類分別為;基礎建設、國際化程度與金融實力。

(4)在大陸全球排名中最低的三類依次為;基礎建設、金融實力與人力及生活品質。

附圖呈顯兩岸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高低的類別。在八大類之中,兩岸最具競爭力的即是「國內經濟實力」,反映在經濟成長、儲蓄、投資、民間消費等指標方面;競爭力最弱的是「基礎建設」,其中包括交通、環境、資訊科技、國際電話費用等。此外,第六類的「企業管理」,台灣較大陸具有優勢,如品質管理、新產品上市、企業家精神、管理者有較豐富的國際經驗,第二類的「國際化程度」在呈顯項目中,大陸較具競爭力,但如以智慧財產權、國際行銷網路、貿易保護措施、外人出入境、居民准許出國留學觀光投資等,則台灣又有較大優勢。

面對世界劇烈競爭,兩岸的經濟發展策略有三:

(1)台灣與大陸各自努力,持續發展競爭力高的項目。

(2)台灣與大陸各自努力,設法減少競爭力低的項目。

(3)台灣與大陸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競爭力較高的項目,共同努力改進競爭力低的項目。

雖然策略有三,但理性的選擇只有一個;增強互信,擴大交流,謀求兩岸競爭力的共同提升。事實上,圖中每一項目都可透過雙方的合作與交流,增加共同的競爭力,這即是最真實的雙贏策略。八月二十九日,江澤民先生在北京接見高清愿理事長時說:「中國威脅論真是無稽,中國要把經濟搞上去,我們兩岸要一起來合作發展。」

當大陸經濟實力已超越台灣時,除了合作交流,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相關圖表請參閱一三四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