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她,是何等的「傲氣」,對不喜歡的人,永遠是一副冰冷的姿態。在她的世界裡,不喜歡就意味著彼此之間沒有交集,就意味著彼此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就意味著我的一切與你無關,不管你是同事,還是上司。
這份傲氣,讓她在現實中碰了一鼻子灰。一次又一次的失業,有的是自己賭氣離職,或者無奈被迫離開,雖然走的時候她表現出一副蠻不在乎的樣子,雖然事後有人說欣賞她的個性,可是那又如何呢?再有傲氣的人,也是要吃飯和生存的。
畢業三年,當年同期的人,大多數已經在各自地盤站穩了腳步,而她還在風雨中飄搖,與世界格格不入。她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挫敗感,自己有才華,有個性,就是不得志。她覺得是生活的錯,是環境的錯,是別人的錯。
偶然一次,好友出差來到她居住的城市,兩人便相約敘舊。當初,她們能夠成為知己,也是因為年紀相仿、職業相近、想法相通,對喜歡的人,都願意肝腦塗地;對不喜歡的人,說一句都是多餘。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以為自己是清高的蓮花,無形中拒絕了很多人、很多機會。
如今,她發現,朋友已經和兩年前不一樣了,不只是言談舉止,還有她的思想。她似乎已經完全融入了社會,也接納了許多。言談之間透露的是一股包容,過去談到某些激烈的話題,她的情緒會很激動,可是現在,她只是一笑帶過。
她說:「你好像變了。不過,我也不討厭,反而覺得你活得更坦率了。」
朋友說:「是吧。我都三十一歲了。從前那個憤世嫉俗、清高自傲的女孩,已經消失在歲月裡了。可能是我想通了吧。」
她問:「想通了什麼?」
朋友說:「這個世界不是我一個人的世界,生活不是我一個人的生活。既然身在這樣的環境裡,就一定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都以他們方式生活著。我們不過是跟這個世界借一塊地,成長,成熟,他們也如是這樣。只是,我們難免會有所接觸,那就各自尊重吧,最後我發現,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所謂的厭惡,不過是內心不接受別人的生活方式。可是別人也不是為我們而活,為什麼要為我改變?接受,永遠比抵抗要舒坦得多。」
她說:「這就是所謂的成熟吧!」
朋友說:「你也該成熟了。」
語畢,兩個人相視一笑。
那次和朋友相聚之後,她想了很多。想到自己毫無起色的工作,一成不變的生活,孤立無援的狀態⋯⋯她反思是否真的是自己的錯嗎?曾經有人跟她說過,她就像一隻刺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她刺到。她決定要拔掉身上的刺,收起那些棱棱角角。
一開始,有點艱難。她依有舊看不慣的人,看不慣的事,每當她快要發怒或不屑一顧的時候,她都有意地控制自己。朋友告訴過她,自己用什麼態度對別人,別人也會用什麼態度回應。她試著請不喜歡的人吃飯,只是一頓簡單的飯,卻讓彼此間的隔閡減少了許多。無意之中,少了一個「敵人」。時間久了,她也就適應了。縱然不喜歡,只要對方不抵觸自己的原則,不去深交就是了,不必弄得劍拔弩張。
這樣的經歷,幾乎每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女人,都曾有過。年輕的時候,囂張跋扈,個性鮮明,對自己不喜歡的人,總是避而遠之、嗤之以鼻、置之不理,從不主動示好。即使沒有利益糾葛,也一樣排斥不意接觸對方,實際上就是主觀意識在作祟。若是彼此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衝突,最後便會形同陌路。結果,弄得人緣一團糟,工作一團糟,生活一團糟,好像全天下的人都在跟自己「作對」。歸根究柢,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
一位母親勸誡女兒說:「要學會對你不喜歡的人微笑。」女兒當時只有二十歲,並不理解母親的用意。當她到了二十五歲,經歷了許多事,見過了很多人,她突然明白了母親說的話。那不是一種軟弱、一種妥協,而是一種豁達、一種圓熟。
女孩說:「對不喜歡的人微笑,並不是一件多難的事,關鍵是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一切就會變得很自然。」女孩提及自己的改變心得,她分享了四句話。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
保持平常心,別太在意得失榮辱,也不要因為一點不如意就擺臉色給周圍的人看。你不喜歡一個人,可能是因為他反映出你某些缺點。對那些看到自己缺點的人說聲「謝謝」,他讓你知道該從哪裡改善自己,這也是一種獲得。
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不要總以自己的尺度衡量別人,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不會那麼較真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自己的脾氣,求同存異就好了。如果只因為對方的性格、行為與自己不一樣,就拒絕往來,那會讓你失去很多結交朋友的機會。寬容一點,別太計較,多理解別人。
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是很重要的。你如何對別人,別人就如何對你。你尊重別人,對別人笑臉相迎,將心比心,別人也一樣會這樣對你。冷漠和敵意,只能把對方「推」到自己的對立面。試著用溫和友好的方式與人交往,冰石也會融化。
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
在自知的基礎上建立自尊與自信,成熟地與人相處。你所認識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對你有所幫助,也許是現在,或者是未來。無論你對這個人的感覺是什麼,都要保持一個正確的心態,你不喜歡的那個人,也許就是你的貴人;你擦身而過的「路人甲」,也許就在某個時候會幫你一個大忙。
心智尚未成熟的人,不要再用幼稚的方式與人交際,不要給人留下自以為是、自命清高的印象。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對喜歡的、不喜歡的人都示以微笑,是一種氣度,也是一種睿智。
本文節錄自:《當時拒絕就對了》一書,應衛強著,采實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