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需要並不重要
心理界限不清的人之所以常常讓自己處在矛盾、糾結的狀態,原因來自於他們習慣否認自己的需要,把別人的福祉放在自己之前。可是又做不到真正的無欲無求,因此常常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他們就像一臺沒有煞車的車,一旦上路只能一路加速前行,完全不懂得量力而為。
其實,「界限」一詞,正是在提醒人們必須懂得「界定出自己的極限」。否則,就跟還沒長大的孩子心智無異,會過度放大自己的能耐,而忽略了現實的限制。這也是一種自戀的表現。
存在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Yalom)曾說過一句話:「當一個人能接受選擇的有限性,他才能優雅的長大。」時間是有限的資源,當你把時間都花在別人身上,你就無法照顧自己的欲求。日子一久,整個人就會被掏空,覺得乾涸。此時,面對沒有終點的索求,很容易讓人心生怨懟。
真正仁慈的人,從來就不是無止盡的容忍。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有了輪廓,他才能知道自己承載的範圍。所謂的「寬容」,是先有了「寬」度,知道自己的限制,才能做到包「容」。
本文節錄自:《心理界限: 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一書,楊嘉玲著,采實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