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二年八月五日,電影明星、偶像瑪麗蓮.夢露因服藥過量而香消玉殞。沃荷覺得這是個好題材。迷妹極致紫羅蘭說,沃荷一直都知道死亡是絕佳賣點。她記得自己曾告訴他:「你也知道麥迪遜大道是怎樣用死亡符號吸引來客買單。」她認為「(沃荷)是擅長此道的箇中高手」。沃荷很清楚「時機就是一切」,隔天他馬上致電瑪麗蓮的經紀公司,買下一張她的宣傳照。他以各式各樣亮麗的普普色彩製作了好幾種版本,豔紅、螢光藍、炫目綠,連金銀兩色都有,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八年間全數賣出。瑪麗蓮的肖像畫賣了數千張,後來甚至大賣數百萬張。
活在細節中
死亡雖是瑪麗蓮肖像畫系列的核心主題,作品也刻劃出瑪麗蓮生命力的精髓。女演員阿琳.達爾(Arlene Dahl)形容了巨星的迷人魅力:「真的很不可思議。我從沒見過有人能如此傾國傾城⋯⋯眾人只想擠到她身邊,聞她的香味,和她呼吸同樣的空氣。」沃荷將宣傳照放大,讓人可以和瑪麗蓮「真人」面對面,重現女神迷人風貌。沃荷以鮮豔的顏色突顯她的五官特徵:耀眼金髮、緋紅翹唇和碧綠眼影,藉浮誇華麗的色調暗喻好萊塢的浮華。
哲學家、文化評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認為好的攝影作品必須蘊含令人驚歎的細節。巴特稱之為照片的「刺點」,將其形容為「刺穿我(也刺傷我)的意外」。而這觸動人心的細節正是瑪麗蓮的嘴巴。她為鏡頭燦笑,但嘴角卻很緊繃,咬牙切齒。謠傳她飽受壓力之苦,「輕鬆自如」展露巨星風采的假象也因此四分五裂。我們總能感受到那個悲慘的瑪麗蓮,不但受毒癮酒癮所苦,情路也坎坷,為情所困。藝評家麥克.弗里德(Michael Fried)覺得瑪麗蓮肖像畫系列是沃荷的傑作,因為這些作品刻劃出「我們這時代傲人的神話之一,引人憐憫她的悲涼,明白她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類 」。
在《瑪麗蓮.夢露的香唇》這幅作品中,沃荷僅挑出嘴唇,連續重現嘴唇的圖像。瑪麗蓮去世前幾個月,在唱完〈總統先生,生日快樂〉這首歌後,曾對甘迺迪總統送出飛吻。沃荷或許是在影射這段聲名狼藉的表演(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九日)。眾所皆知夢露和總統之間有過一段情,兩人赴棕櫚泉度週末時,特勤人員還一同隨行。沃荷曾說,在未來,人人都可成名十五分鐘。沃荷在帆布上連續重現她的香唇,延長了瑪麗蓮成名的十五分鐘,每幅圖像都讓她多活一刻時光。
首圖圖說:
《瑪麗蓮》
安迪.沃荷,一九六四年
合成樹脂漆及絹印帆布畫
40 × 40英寸(101.6 × 101.6公分)
《瑪麗蓮.夢露的香唇》
安迪.沃荷,一九六二年
合成樹脂漆及絹印帆布畫
A(左):823/4 X 803/4英寸(210.7 x 204.9公分);B(右):823/4 X 823/8 英寸(210 x 209.7公分)
本文節錄自:《This is 安迪.沃荷》一書,凱薩琳‧英葛蘭(Catherine Ingram)著,安德魯‧萊伊(Andrew Rae)繪,李之年譯,天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