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我就有了這種思維模式,且花了好幾年才意識到它的存在。要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很不容易,但一旦被我發現,朋友啊,我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咧!我敢說,有些人很沉迷於這種思維模式—怪罪外界,扮演「可憐又值得同情的我」的角色,或者宣稱針對人生遭遇,自己只需負擔一小部分或完全無須負擔任何責任。要找出這種思維模式的難度在於,它有很多種呈現的方式,而且不總是那麼明白顯露。
這種思維模式的顯現方式,通常都是不停提到自己的疾病或考驗,總是將話題拉回別人犯了些什麼錯:醫生犯的什麼錯誤影響了你、這場疾病很不公平、有個人毀了你的人生、你的過去「害」到了你,等等。當然,跟他人分享經驗對身心有益,但跟他人分享與將自己放在無能為力的位置之間的界線很模糊。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可憐,也需要別人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他們。他們希望別人都能認為,相較於自己的親友,他們更賣力在求生。他們或許會希望別人將他們視為英雄、倖存者、「曾經走過地獄一遭」的人,他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即源自於此。擁有受害者心理的思維模式不是什麼羞恥的事。它非常常見,但破壞力也十分強大。
由於萊姆病本身的高度爭議及許多人的不瞭解,讓我有了一個抱持這種思維模式(後來被我釋放掉了)的絕佳機會。不單醫師分成兩派(兩邊都是專家,但他們對感染源、診斷結果及治療方式都抱持不同意見),而且保險公司還通常都不理賠萊姆病專門醫師推薦的治療方式。
於是呢,我不只莫名其妙地被一隻可怕的昆蟲咬了一口,此刻還被告知主治醫師推薦的治療方式(有時候一個月要花掉好幾千塊美金)不在保險公司的理賠範圍之內。這些事情讓我覺得非常沮喪。一開始,我把這種不公平的感覺跟身旁的人分享。我像發了狂似地要大家小心硬蜱、告訴他們要被確診罹患萊姆病有多困難,以及分享在接受治療方面的困難。能夠將自己不幸的處境直接怪罪到別的事物上的感覺真好。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我意識到,這種能量除了帶來更多的無助感跟掙扎之外,毫無其他功能。或許過往的所有經驗,讓我因而有了受害者心理及行為,但我不停把他人拉進我的世界中、不停論及此事、探討此事的動作,卻增強了這種能量,而且受傷的肯定不是硬蜱或保險公司,而是我,而且是被我自己所傷。
忽然間,一切都變得清清楚楚。藉由讓萊姆病在我的生命中占據了更多的、超過它本該佔有的份量,我讓這種不公平的情況變得更嚴重。我透過內在的思維跟外在的談話去加強這種不公平。我任由「每一個人以及每一件事都在欺壓我」的觀點佔據了自己的腦海。如果你抱持著開闊的心胸去看待這種思維模式,你終將發現,雖然你或許經歷過一次甚或數次他人錯誤的折磨,但當每一次你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心裡充滿受害者的能量去行動時,你就是在重新傷害自己。
《獨立靈學師:靈性的真實探索》(Indie Spiritualist: A No Bullshit Exploration of Spirituality ,台灣未出版)一書的作者克利斯・葛羅索(Chris Grosso)在自己的書裡,提到了一個適合用來加入這個討論的問題。他寫道:「難道我們要繼續放任自己沒完沒了的負面想法及負面情緒,來主導我們的心理及情緒健康嗎?還是我們要扛起責任,把主導權拿回來呢?」
釋放掉受害者心理,為的就是把我們的主導權拿回來。這個差事或許不容易,但那是你的職責,而除非你負起應盡的責任,才會得到完整的自癒力。
無論是顯性或隱性的抱怨,都是受害者模式。我們將藉此把能量導往我們不想要的地方去。我們得要停止抱怨,不是因為衰事沒有發生,也不是因為這些事不可怕或不會讓人心煩意亂,而是因為抱怨是有害的。當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時,我們會發送怎麼樣的訊息到我們的身體,到每個器官及每個細胞去呢?在做出任何行動或說出任何話語時,一定要不停地去想,我們是在發送怎麼樣的訊息給自己。
我跟許許多多的客戶透過對話分享過我對受害者能量的看法。有些人立刻否認,表示自己並沒有那麼想,我也有過這種心情,所以我懂。但對於那些已經準備好努力去改變自己思維模式的人而言,他們將獲得滿滿的收穫。
我將跟你分享一個案例。瑪姬有一些情緒上的考驗,於是來找我治療。治療了約莫一個月以後,由於治療狀況不佳,因此我對她說:「我知道你的人生很悲慘,發生了一些你希望永遠都不要發生的問題,但你的受害者能量非常強大,而我認為這是你自癒最大的阻礙。」
我繼續跟瑪姬解釋,每次在療程中,她都專注於回憶那些生命中的不公之事,好跟我證明這些事情很可怕,她朋友遇到的人生難題跟她一比都是小巫見大巫。但這麼做,她其實是在增加這些回憶的能量及重量。
相較於清除體內的能量失衡,她耗費在抱怨一事上的心力要多得多。我當然希望客戶能跟我分享生命中的困境,我好提供協助,但她這樣已經不是在分享了。此外,我更無法想像,在做療程以外的時間,她花多少時間在做這些事。也難怪她會隨時都處在恐慌的邊緣。
而且,瑪姬甚至不只是在訴說自己的感受;是她讓自己的人生陷入了錯誤、充滿疾病、遭人遺棄的境地。在跟她分享了我的觀察以後,瑪姬很不開心。但在仔細思考過後,她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解釋道,她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散發出這麼強大的「我好可憐」的能量,並說她真的希望能夠有所改善。
於是,在後續的療程中,我們就專注於處理這個部分,瑪姬自己也變得更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她把自己困在這個境地之中。在改變了這個思維模式以後,瑪姬的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她的健康狀況大幅改善,也終於開始過起對自己來說健康的生活。她不再吸引那些會傷害她的朋友,而且還找到了一份超棒的工作――她承認,心念一轉,她從未曾想像過的美好事物就都出現了。但這其實全是因為她不再把自己視為受害者。就跟瑪姬一樣,我們也都握有選擇。
只要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就能幫助你知道自己正在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個動作、語言或行為是會消耗我的自癒力,還是會加強我的自癒力?這樣就行了。新規矩:如果會帶來消耗,那就刪除掉它。想像跟自己簽訂一份協定:不要在跟自己或他人對話時增強這種思維模式。只要拒絕踏上這一條路就好。每當你發現自己用一種無能為力的說話方式在講述自己的人生時,就安靜地坐下來,試著想看看自己為什麼需要這麼做。你是在尋求他人的支持跟認同嗎?你需要幫助但開不了口嗎?試著把這當成一個機會,藉此清除掉環繞在這些問題上的能量吧。
可以考慮清除掉的能量
這種受害者心理的背後,通常潛藏著未處理經驗。最好找出並清除掉會導致這種思維模式產生的過往經驗。
類似的經驗可能包含以下幾種:
— 他人對你的人生產生了影響,而你覺得他們沒有「付出代價」。
—你覺得自己被壓垮了,而且你毫無發言權。
—你覺得人生對你而言很不公平。
這種思維模式的背後也很可能潛藏了一些信念。著手去清理那些讓你身陷無能為力的信念,通常會帶來極大的幫助。以下是幾個範例:
—除非那些傷害我的人過得很慘,我才有辦法繼續前進。
—其他人有幫助我/幫忙解決掉這個考驗的責任。
—我需要責怪他人,才會覺得有安全感。
—因為我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我應該獲得獎勵。
—生命對我不公平。
—衰事每次都會落到我頭上。
—他們欠我的(覺得自己有這個權力)。
本文節錄自:《能量自癒》一書,艾咪‧B‧謝爾(Amy B. Scher)著,朱浩一譯,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