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悖論
1769年,杜爾哥注意到一個問題:在水資源豐富的國家,儘管水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沒有人認為水是珍貴資源。七年後,斯密將這一觀點深化,發現儘管世界上再沒有比水更有用的東西,但水的價格卻非常低廉。而就使用價值而言,儘管鑽石幾乎毫無用處,卻經常有人用「大量其他商品來換取鑽石」。換句話說,一種商品的價格與其對人們的重要性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和不一致。
邊際效用
要理解這個悖論,我們就必須用到邊際效用這一概念:就是指最後一單位消費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程度。1889年,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藉由一個農民和五袋小麥的故事對這個概念進行了解釋。農民把小麥的使用分成兩類:重要的(如自己食用)和不重要的(如餵鳥)。如果他弄丟了一袋小麥,他只需要停止餵鳥就行了。即使這個農民需要小麥來養活自己,但他願意為弄丟的那袋小麥支付的價格是很低的,因為它只會帶來一點點的滿足(餵鳥)。
水資源非常充裕,但鑽石是稀有的。一塊鑽石具有很高的邊際效用,因此,它的價格也比一杯水的價格要高很多。
【背景介紹】
聚焦
價值理論
主要人物
亞當.斯密(1723–1790)
此前
1691年 英國哲學家洛克將商品的價值和它的效用(它能提供的滿意度)聯繫起來。
1737年 瑞士數學家丹尼爾.白努利提出了「聖.彼得堡悖論」。這個悖論考察玩家如何評估涉及機率問題的選擇,運用邊際效用可以解決這個悖論。
此後
1889年 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提出了主觀價值論(商品的價值取決於人的需求,而不是商品本身),這一理論運用了邊際效用的理論。
本文節錄自:《經濟學百科》一書,英國DK出版社著,譚英、何小敏譯,EZ叢書館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Anne Edg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