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臨界知識 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有一次,我和一個知名互聯網公司的朋友聊天,在聊到知識內容創業的時候,他提到:秋葉大叔最近在做知識型IP訓練營。我聽到後,立刻找到秋葉的公眾號研究了起來。
我知道秋葉大叔,可能比很多人都早。那是4年前,秋葉還主要在更新新浪博客(新浪網旗下的部落格網站)。我記得,那個時候,秋葉還不是大叔,他會在博客上抱怨找來的學生助理多麼不可靠,他多麼氣憤之類的事情。不過,那時候秋葉老師的博客點擊量還很低,所以這種抱怨發出來也沒什麼問題,發洩一下,消消氣也好。
那時候,秋葉大叔還在推銷他的書,書名可能會讓現在很多人跌破眼鏡—做為一個大學老師,他的新書叫《超越對手:大項目售前售後的30種實戰技巧》。一本關於銷售的書!不過銷量一直比較慘澹。
後來,秋葉大叔轉型開始講簡報製作了,不過時不時還會推銷一下之前的書。微博興起後,秋葉老師有了新的陣地,慢慢地聚焦在簡報製作上面。他也開始出版關於製作簡報的書籍,再也不提之前那本書了。
再後來,秋葉老師在網易雲課堂上開課,陣地又拓展到微信公眾號上。到這個階段,秋葉老師的成績可比當初賣《超越對手》強多了,單單在網易雲課堂上的課程銷量就已過萬。
一個簡報領域的網紅出現了!秋葉大叔的成功自然與他的努力和勤奮分不開,要不然大叔現場演講時那一口濃重的口音就會嚇退一堆人。但是,在我看來,過去幾年來秋葉大叔的成功,還有一個背後看不見的因素:在能力圈中投資。
每個人都有能力圈
什麼是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長並懂得的知識組成的,而且在這些領域裡,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為什麼秋葉大叔最開始的方向《超越對手》並不成功?我相信秋葉老師是覺得自己有乾貨才寫這本書的。但是,對於一個大學老師兼職大項目銷售而言,他在銷售領域的擅長程度很難排到前10%。而同樣是講大專案銷售,IBM的《新解決方案銷售》就賣得很好。為什麼?因為它做到了比90%的人要好。
後來秋葉老師聚焦到簡報上,這是一次成功的選擇。倒不是因為品項對了—其實那時候講簡報的老師也不少—而是因為用戶對了:對簡報感興趣的主要是學生和剛畢業入職的大學生。而秋葉身為大學老師,每天和學生接觸,最瞭解用戶需求,所以他的解決方案最接地氣。
很多人在講簡報的時候,講的是軟體技巧;可是秋葉更理解用戶,他發現學生做簡報最缺的不是軟體技巧,而是邏輯不清。所以,秋葉是掛著簡報的羊頭,賣著教你梳理邏輯的狗肉,而且是最基本的歸納、分析的方法。
然而,這才切中了學生的痛點。在學生製作簡報這個領域,做為大學老師的秋葉自然理解最深刻,他也最擅長此道。他對這個領域的理解超過了90%做簡報的人,所以他的簡報書籍賣成了暢銷書。
我的另一個朋友L,培養了一個在我看來極其厲害的能力:網路行銷+執行力。他加入淘寶的時候,已經是2014年,淘寶商家都泛濫了,結果他生生從零起步,一年做到了皇冠商家,然後又不幹了,在淘寶自創一個全新的品類:給蘋果電腦裝Windows系統。
我聽到這個創業方向的時候都震驚了。不過我第二天就介紹了一位客戶過去—使用者確實有這樣的需求。而且,前幾天看他朋友圈,他居然做到了單日銷售額突破1萬元。他的銷售額基本上是淨利潤啊!他這種大幅度跨行成功的背後,也有同樣的原因:在能力圈中做事情。
要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其實,在我的朋友圈裡,L的網路行銷能力未必是前10%,執行能力差不多是前10%,但是網路行銷+執行能力,那真的就是前10%。所以,他跨界成功的背後,有著相同的本質。這其實就回答了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有實戰級的預見性認知能力?因為我們的實戰級預見性認知,必須處於我們的能力圈範圍之中。
只要掌握底層規律,我們並不需要比90%的人做得都好,就可以預見一些事情。但是要把這種預見能力應用到商業實戰中,你只有做得比90%的人都好,你的洞見才能真正讓你獲得商業利益。
換句話說:我們的重大決策都應該在我們的能力圈中進行。可我們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想像一下,如果要從懸崖這邊跳到對面,你知道自己能跳,但不知道自己能跳多遠,你是絕對不會貿然起跳的。有意思的是,我們往往都沒能夠清晰地瞭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卻總想立刻跳到對面的懸崖上去。
所以,查理.蒙格說:「不能界定邊界的能力,稱不上真正的能力。」
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有一個朋友S,他有敏銳的商業分析能力,而且極其有膽識。過去幾年,他在屢屢試錯中總能看準方向,抓住時機。我想,在敏銳判斷+果敢試錯方面,他是我朋友圈中前10%的人。可是,奇怪的是,抓住了好幾次機會的他,事業卻沒有同步發展,為什麼?
從能力圈的方面看,答案就清晰了:他擅長判斷與試錯,但不擅長管理和營運。所以,每次看準機會後,他的公司在紅利期都能夠快速成長,可一進入拚營運和管理的階段就後勁不足。對於朋友S而言,他的能力可能更適合投資與判斷,而在後期,他更應該找一個擅長管理和營運的人。
這個建議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當我們身處其中時,卻很難想到。想想看,你精細謀劃,上陣殺敵,從敵人手裡奪過來一杆槍。所以,接下來你自己用槍戰鬥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怎麼會想著回來把槍交給瞄準目標更準確的別人呢?
是啊,我們都想用槍。可是,你必須配得上自己的欲望。重大的決策,請在你的能力圈內做出。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陡升疑雲:不是說要跳出舒適圈嗎?怎麼你又讓人只在能力圈內待著?不跳出舒適圈,怎麼擴大能力圈呢?是的,你應該跳出舒適圈。但是,你仍然要在能力圈中做出重要決策。記住:重要決策!
跳出舒適圈,是拓展我們能力的過程。但是要讓自己的能力比90%的人都好,才能納入自己的能力圈中。因此,能力圈的拓展非常難,有時候甚至不可能。比如跳水、象棋、舞蹈等領域,你如果沒有天賦,很難做到比90%的人要好,要做到世界冠軍就更難。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進行重大決策的過程中輕易脫離自己的能力圈行動,那麼很有可能會被非常擅長此領域的人打得一敗塗地。而當你的行動還是一個重大決策時,你可能會付出極大代價,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想想當年,蘇聯紅軍離開自己的能力圈,去攻打大城市,結果差點覆滅。
不過,我們總可以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領域培養自己的優勢;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們就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
本文節錄自:《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一書,成甲著,先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