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多謗多艱選總統

陳 煒
user

陳 煒

1995-03-15

瀏覽數 11,650+

多謗多艱選總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5 / 4月號雜誌 第106期遠見雜誌

距首次總統直選已不到一年,各政黨總統提名即將上場。這場仗,勢必把台灣捲入空前政治熱潮中,各黨的團結將因提名而受嚴酷考驗;省籍、悲情難再成選舉主題,統獨、台灣前途和國家定位爭議擺脫不掉,兩岸關係、外交突破和內政上的許多糾結,都被寄望在總統選舉後解決。但真的可如此深寄期待於一次總統選舉嗎?這樣是不是叫總統候選人太沈重?

解嚴、終止動員戡亂和政治本土化,使台灣從蔣經國時代進入李登輝時代。近十年,改革、開放大勢難逆,政治人權、社會民權都進步了,但台灣早期的自豪虛榮消失,民眾滿意度日降;改革巨輪動了,但人民的期望眨眼間已走在主政者的能力和表現前面,中產階層求新、求變日切,寄情總統選舉改觀局面,其實在去年底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已「一葉知秋」。

告別「舊李登輝」

無論李登輝總統選不選,由蔣經國時代到李登輝時代,接下來的「後李登輝時代」,該是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都有全新風貌的時候了。政壇不少人認為,李登輝即使要再參選連任,恐怕也要切割主政的前後兩段時期,跟「舊的李登輝」告別,讓「新的李登輝」以新面貌、新訴求,賦予新任期不同的階段使命,否則民選總統的意義便要打折扣。

人們期待新世代的到來,期待「李登輝時代」遺留的許多吊詭現象獲得改善:

經濟面,增加投資意願、信心和國際競爭力,確保台灣賴以生存的經濟優勢不墜,企業主不必外移。

政治面,改善民主品質,提升民主內涵,不以人民有權投票選各種公職人員為滿足,統獨爭議不是無限上綱,政治人物和國會不再是國家的最大亂源。

社會面,省籍分野和二二八幽靈不再分割族群,社會不是特權金權充斥、官僚貪污盛行、弊案不斷,而有起碼的社會公平與和諧,人人守法,走向法治和充滿愛心的社會。

生活面,落後的公共建設迎頭趕上潮流,人民不僅止於衣食足的生物需求層次,而要有人的尊嚴、人的生活品質和精神上的愉悅滿足,台灣人不再有錢而不快樂,也不必移民。

但是,這一切會不會是奢望?如果總統選舉國民黨果然是李登輝出馬,民進黨勝選希望渺茫,改變現狀的機會又是多少?選舉過程會不會又是一場「政治災難」?

目前看來,三黨各自面臨團結或分裂的考驗,政黨分合重整的地震正醞釀中。林洋港和李登輝間的「誠信」問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預告八月舉行的十四全二次大會暗潮洶湧;郝柏村挑明國民黨黨產公開化,被解讀為國民黨可能因總統提名而決裂的伏筆。查察賄選,可能引發地方勢力藉總統選舉反彈發抒悶氣,使得地方多元勢力逐漸抬頭;林林總總,總統選舉都提供了算總帳的機會。

民進黨群雄並起,施明德協調總統提名人選之議,黨內反對聲不絕,但其的辦初選,勝負恩怨難保不重演去年省長選舉陳定南在某些縣市孤立無援、同志袖手作壁上觀的敗選慘況。

新黨也有困境,缺乏足夠聲望的總統人選及是否與林洋港結合,內部意見亦仍紛歧;立委提名人各一心,初享政治資源的「爭出頭」效應可能挫壓黨的發展。這些現象都從政黨投射反映給社會和選民,國民黨因此占了優勢。

「安定牌」對「台獨牌」

省市長選舉中曾割裂台灣社會的省籍幽靈,已難在總統選舉中再次逞威。四百萬外省族群的投票意向雖然可在相持不下的勝敗中影響大局,但省籍認同衝突或可舒緩,反而是統獨紛爭、國家認同和定位,將是總統選舉的最大衝突。

台灣人的悲哀,二二八的悲情,已難在總統選舉中再起作用,新台灣意識和新台灣人是否應轉化為建立「新台灣國」才是辯論焦點。陳水扁主張台獨不能成為民進黨總統選戰的唯一主軸,爭取全台灣民眾認同才有勝選希望;但是許信良、尤清、呂秀蓮都認為,總統選舉一定要談台獨,且要談清楚。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陳水扁的「務實」是策略,台獨則等民進黨實現全面執政後再攤牌。但許信良等人當務之急是先抓住民進黨內的「基本教義派」,贏得提名,再推銷「台灣應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中共不能代表台灣」等包裝著台灣人當家作主、台灣與中國大陸分離等伺機建國的信仰。

國民黨當局在省市長大選後的大陸政策及國家方向談話,已明顯向統獨光譜上統一的一端移動,「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正是總統選舉的新口號,是國民黨針對民進黨區隔「政治商品」的行動。互指急統、急獨,總統選舉注定成統獨大戰,如果大選演變為「安定牌」對「台獨牌」,這場仗的勝負結局就定了,其他過程變成細微末節。

公共政策將成配角,在老人年金、農民津貼、全民健保等爭論過後,政黨競相拿納稅人左口袋的錢,當紅包送人石口袋的花招已有限。公共政策競相翻新的空間受限,揭瘡疤、挖弊案已不可免,首次總統直選將重步西方常見的「負面競爭」--比誰爛、誰最難獲選民信賴的老路。

不幸的是,國民黨這些年來的確有許多缺失和弱點可供炒作。政商關係曖昧、黑道藉參政漂白風氣鼎盛、放任高爾夫球場濫墾、占用國土、公務員貪腐、行政效率低落、公權力衰微,無一不是總統選舉的話題。這些李登輝時代留下的問題,李登輝如親自參選必得面對;無論勝選或敗選,沒有候選人能全身而退。

體制議題是另一戰場、總統有權無責、憲政角色受質疑,須藉修憲釐清。政黨體制的健全化,更是政治改革最後環節的重心。

近年來,國民黨以領導改革的角色自居,但本身漸成被改革的對象而不自知。體質上,它未脫強人獨裁領導色彩,黨內民主文化嚴重不足;角色上,龐大的黨產和運作乏人監督,與民間其他企業的盤根錯節已成政商關係敗壞的典型,諸如介入國營事業民營化股票上市等過程,利益輸送和政商交換等質疑均未釋群疑。

在運作上,黨政分際未充分遵守,行政資源、公務員過度介入政黨競爭、國民黨與其他政黨不平等競爭,尤其三家電視台政黨化嚴重,都寄望總統選舉中釐清,但顯然仍困難重重。

空前複雜的環境,使李登輝遲未對連任與否表態,各地勸進聲不絕,說明李正陷入左右為難的矛盾思考中。使命感和權力滋味是驅動他連任的最大要素,「李登輝路線」的外交、兩岸關係能否持續貫徹,繼任者會不會打折修正,李登輝顯然並無把握。

李登輝的變數

李如不連任,林洋港對連戰的挑戰、林執意參選是否造成國民黨的分裂,會不會讓民進黨漁翁得利?如果喊出「世代交替」讓連戰出馬,能否讓林措手不及,知難而退?會不會出現只有李登輝出馬才壓得住陣腳的情勢?犧牲首任民選總統光環後,李登輝系的人馬出路怎麼辦?既得利益者的安撫和被整肅的潛在危險如何化解?這些都是李登輝的變數。

李如想參選,如何藉「萬民擁戴」轉圜兩次不連任的承諾,不發生「誠信」的普遍質疑,需要時間。黨內醞釀氣氛未成熟,觀察國內政治氣候和國際反應,待七八月十四全會提名前後再一舉造勢,可能是布局的考量。年齡或許是世代交替中的負數,但也可成為智慧圓熟的象徵,不一定會困擾李登輝。

外界對李登輝參選與否呈五五波的猜測,有人認為,李登輝此時引退交棒,無論歷史評價、政治智慧都會有超過預期的收穫;反之,連任需經歷戰火洗禮,可能贏了權位、輸了地位,且下任總統挑戰艱鉅,如進聯合國之路遙遠難及、兩岸關係凶險難料、台灣經驗瓶頸、國民黨可能在下一世紀前交出政權,都有傷主政者地位。

也有人認為,李登輝慣讓外界跌破眼鏡,如能在各方勸進擁護成氣候且看好他參選聲中嘎然而退,不正更烘托他的「偉大、謙遜情操」和國際形象及歷史地位?對照總統府對勸進和連任的沈默,也有人解讀為李不再連任,但不欲過早宣布,以免提早半年成為「跛腳總統」,不利領導和政局穩定。

無論如何,李登輝目前異於尋常的走訪基層、與社團接觸所累積的資源,都是可幫助自己,也可轉移給國民黨或接班人連戰的資源,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應對。在人選未臻明朗化前,寄望總統選舉過程對台灣能有良好影響,恐怕比寄望結果更務實些。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