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認同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4-25

瀏覽數 19,600+

認同
 

做為核能軍工業據點,車里雅賓斯克禁止所有外國人進入,聲望與孤立雙雙隨之而來。史達林在一九五三年的死亡,帶來穩定表象的開端:恐怖時期的終結,且對於夜間失蹤和飢餓的畏懼終於消減。生活條件──許多工人的住房僅僅比地下棲身處或者擁擠磚造公社略好一些──改善了。蘇聯發展核子武器以抗衡美國,他們把第一個人送上太空。長久以來國家終於得到和平,儘管是冷戰時期的和平。克里姆林宮承諾要「趕上且勝過」西方。然而不景氣逐漸到來,由於企業效率低落耗費的成本、欠缺經濟誘因,加上蘇聯的帝國雄心及其在如阿富汗等地扶植勢力,使財庫竭盡。到了一九八〇年代末,這個國家瀕臨破產的態勢明朗。挨餓再一次成為真確的恐懼。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力抗上述挑戰,不過他提倡的更加「開放」、公眾示威抗議、擁有更多新聞自由的媒體和更公平的選舉並不足以團結蘇聯。他最大的挑戰者是剛當選的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爾欽(註一),而俄羅斯屬於蘇聯的其中一個共和國。在一九九〇年,葉爾欽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總統密謀,要以鬆散且無實權的聯盟取代蘇聯。

當時與其後的發展,在許多方面構成了今日西方面臨危機的核心。當西方眾人慶賀蘇聯的末日,十五個共和國裡的大多數成員,包括俄羅斯,並未準備好利用成為新獨立國家後意外獲得的自由和經濟挑戰。鮑里斯.葉爾欽和俄羅斯政府裡掌權的「自由派」,無法抗拒藉由貪汙手段快速致富。當西方支持的眾多非政府組織提倡有益專案和公民社會的參與,到頭來外國人被責怪保護且鼓勵貪汙官員。俄國人逐漸相信外國人是在企圖破壞國家根基。

這類想法依然普遍──如同拜訪伊黎娜一趟對我的提醒。在如此一個大國裡,她說,民主並不總是好的;過度的自由將會導致無政府狀態。她希望俄羅斯正教會發揮其父權、團結與愛國的影響力。本地的眾多穆斯林人口會如何看待這件事,她毫不在意,然而她抱持著有點浪漫的想法,認為在昔日蘇聯,國內多種民族快樂共處。

總統普丁迎合像她這樣的人們。他在二〇一四年接管克里米亞,及隨後捍衛烏克蘭的俄語區,使他的委靡支持率提升至超過百分之八十的高檔。他宣示的俄國優越精神,勝過了西方的個人主義、衰退和表裡不一。當這一切發揮作用,他支持正教會是俄國唯一真正信仰的主張,且為俄國通往偉大之路的源頭。他要求中學統一歷史課本,「消除內部矛盾與分歧」──拿任何國家的歷史來說均屬挑戰,尤其是俄國的歷史。在我書寫的當下,召集委員會未能提出經核可的課本。

車里雅賓斯克國立大學的歷史學年輕教授亞歷山大.福金(Alexandr Fokin)說,學術界被要求去辨識出獨特的俄國特性,只偏重在好的那一面。他說這同時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以及對歷史的曲解。儘管如此,國族主義者和所謂的愛國人士施加影響力,箝制他所能研究的與在課堂上所能傳授的內容。車里雅賓斯克還沒像鄰近城市葉卡捷琳堡(註二)的情況那麼壞,普丁的統一俄羅斯黨(United Russia)青年陣營,在那裡公開點名他們指認為叛國的教授。對於車里雅賓斯克大學裡膽敢挑戰政府的那些人,僅在網路上出現匿名攻擊。

聯邦安全局正企圖重新定義叛國罪的概念,意在囊括「對外國或國際組織提供財務、科技、顧問或其他協助,導致傷害俄國安全」。在一場國際會議前,福金接到他的大學告知,他必須簽署一份文件以確認他拒絕向外國同行透露祕密,即使如今什麼算是祕密全憑個人猜測。大學的表格上包括一條命令,要求與會者不透露有可能「導致俄國損傷」的任何事。他在臉書上的諷刺發文,開頭是「我的祖國又一次管束我的歡愉」。全國學術界同事的回應反映出類似擔憂──而許多人說著「歡迎重返蘇聯」。

取得政府檔案文件變得越來越困難,而官員說最好別提出令人不快的問題。在「開放」盛世一九九〇年代見光的檔案,又遭受封藏命運。缺少特別核可,就無法獲取當下視為敏感的檔案,而核可發下時裡頭可能包括國外旅遊限令,這是多數人希望避免的限制。

當然了,外國研究者面對的問題甚至更大,現在需要取得國家安全機構的放行批准。何其幸運,我在這波完全管制前見過幾位本地歷史學者和檔案管理人。要是我現在試圖跟他們見面,他們帶著莫大遺憾說,他們沒有選擇,只能拒絕。

雖然俄國人對西方的懷疑常不切實,且受到政府的自私操弄,他們並非毫無根據。早在一九九二年,喬治.H.W.布希總統於國情咨文演說時宣稱,「蒙上帝恩典,美國贏得了冷戰」。但是蘇聯解體時期的美國大使傑克.麥洛克(Jack Matlock)主張,冷戰結束並不是勝利;它是細緻的協商議定,理應惠及每一方且保證未來的合作。根據麥洛克所言,美國太常把新的俄羅斯視為輸家,形塑受辱與復仇的情感。儘管並非普丁的擁護者,他敢於主張對俄國和俄國人缺乏了解,可能會不必要地導致酷寒冷戰,以及核武競賽的重啟。

從來不曾有任何具體承諾說西方不會擴張北約,然而的確存在誓言,不在俄國的弱點上占便宜。在那之後,俄國人尤其相信美國已經這麼做了。俄國人絮絮叨叨的擔憂之中,包括冷戰不再後北約擴張進入東歐。然後發生了北約在未取得聯合國安理會准許下轟炸塞爾維亞,與俄國同為斯拉夫民族與正教會國家;允許科索沃(註三)自塞爾維亞獨立,儘管美國在其他的情況下均支持領土主權 ;以及美國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註四),並威脅要在前華沙公約國家(註五)部署防衛飛彈。俄國人也提到聯合國安理會未批准下入侵伊拉克;美國涉入在他們眼裡站不住腳的烏克蘭、喬治亞和吉爾吉斯民主革命,以及擴張北約進入喬治亞和烏克蘭的言論,兩地均與俄羅斯接壤。

西方許多人以及俄國的某些人爭論這一切,認為真正的問題是莫斯科變得益發極權主義,且回復它的帝國舊夢。由於俄國的經濟挑戰與未能現代化,他們主張,普丁往國外找敵人以掩飾自家的問題。

二〇一四年,普丁找到他尋尋覓覓的敵人。美國支持的烏克蘭反對黨推翻與俄國友好的總統後,緊張態勢高張。烏克蘭國會起草一項法案,撤銷俄語的官方語言地位,而當法案遭到否決時,普丁已經準備好要動搖新任政府。

首先他併吞克里米亞,一座伸入黑海的半島,在歷史上隸屬於俄羅斯,於一九五四年併入烏克蘭。當俄國和烏克蘭同屬於一個國家,這個舉動主要是象徵性的;然而一旦兩國分道揚鑣,克里米亞的地位形同創傷。在戰略上具關鍵地位的克里米亞,擁有壓倒性的俄國人口。莫斯科被迫要租借設施給黑海艦隊使用,持續面臨租約會被撤銷的威脅。這成為微微發亮的閃火點(註六),且當俄國認定基輔(註七)在美國支持下,變得較不站在俄國的利益這一邊,即迅速行動。接管克里米亞後,普丁把武器和軍隊送往烏克蘭東部工業區,給尋求更大程度自治或分離的俄語人口做後盾。

我立刻收到車里雅賓斯克聯絡人的激昂電子郵件,他們大多數人譴責西方的制裁並支持普丁。許多人有親戚在烏克蘭東部,在完全仰賴俄國市場的工廠和礦場裡工作。他們惟恐烏克蘭往歐洲靠攏,會使他們的親人在經濟和文化方面落入困境。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擁護普丁的、尤其是支持接管克里米亞的那群人,組成分子範圍廣得驚人,包括一度自稱為「反對者」的人們。接下來稱為V的一位本地菁英階層成員,比起像伊黎娜.寇蘇諾娃那樣的激烈俄羅斯國族主義者,他務實得多。他對克里米亞表示贊同。然而他認為普丁干預烏克蘭東部是場災難,他責怪普丁和歐巴馬總統都對放這把火有責任。在他看來,美國插手烏克蘭的舉止愚蠢,完全沒注意到情勢有多麼一觸即發。在他眼中,美國支持了對抗一位民選總統的政變。論及的這位總統或許貪腐且令人憎惡,但是如此行為僅僅強化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的觀點。他說美國需要了解,烏克蘭對俄國具有「存在上的重要性」。對他來說,少了俄國的烏克蘭經濟顯然無法健全,那是他認為美國未能理解的另一件事。「西方真的準備要資助一個貪腐、破敗的國家嗎?」他問道。對於雙方未能尋求外交途徑解決危機,他感到沮喪。如同大多數俄國人,他主張僵局至少有部分成因來自美國在歐洲延續的安全體系,植基於許久以前的二次世界大戰結果,不必要地孤立俄國,且不再適合今日的世界。熟知美國時事,他的小孩在那裡讀書,且讚賞他在美國目睹的許多事,V仍然驚異於美國的無知與傲慢,對於華府輕易譴責俄國犯下他相信美國同樣觸犯的罪責,感到氣憤不已。

V在一間高級餐廳裡,以及伊黎娜.寇蘇諾娃在雜誌辦公室發表的看法,在鎔鑄的高熱中強化。尤拉.柯瓦克(Yura Kovach)是車里雅賓斯克一間鋼鐵工廠的員工,也是我結識超過二十年的朋友,儘管他對普丁越來越強烈的支持,有時會使我們的關係緊張。我們透過他的妻子伊黎娜認識,她是一位受挫的蘇聯經濟學家,原本在一九九〇年代有過榮景。她建立了一檔早期的股票型基金,也有保護退休金領取人的作用;她組織起一群鋼鐵工人,使他們隨即獲得賺錢的合約,替新建築物打造裝飾的圍欄和樓梯欄杆。在她的丈夫,一位擁有專業技術的工程師失去收入時,她賺到錢。這導致婚姻問題。在那之後她結束生意,變身一位心理學家,過度疲勞,隨後留在家裡好幾年照顧病危的母親。一路走來,她成為一位印度教導師的虔誠學生,獻身於冥想。她改吃素,創立且失去豆腐生意──原因並非缺乏需求,而是政府的地產操弄。她接著投入外匯市場,試圖補救債務。他們四十年的婚姻遭受嚴重考驗;他們的生活方式分歧,但是他們留在彼此身邊且贊同一件事──弗拉迪米爾.普丁是俄國最好的領導人。尤拉看著他的行業落居於新興的銀行家、貿易商和公關專員之後。當普丁在二〇一〇年至二〇一二年間稱呼莫斯科的抗議者「只是辦公室的浮游生物」,他鼓掌叫好。他介紹我認識一位受歡迎的勞工詩人,名叫伊果.拉斯特耶夫(Igor Rasteryaev),他喊北約是「垃圾」,還讚揚「不吃壽司或不上日光浴美容院」的那些人。柯瓦克一家人不上館子吃飯,也不去國外度假。

在網路上瀏覽新聞的尤拉,相信美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暗地裡支持莫斯科的反普丁示威,以及烏克蘭的反對黨抗議者。他不相信美國會容忍俄國對其國內事務或者利益範圍,做出類似的干預。如同眾多俄國人,現在他說當美國在捍衛國際利益時,自己適用一套規則,而對俄國是另一套。

當我詢問,是否普丁和他的貪汙富商小圈子適用一套規則,而全國其他人適用另一套時,他自有藉口。他說到處都有貪汙,忽視俄國在國際評比上名列貪汙最烈的其中一個國家。他擁戴普丁的聰明和能力,把他看作將會重建國家的工業和國際地位的人。他擋下我拋向他所有對普丁的批評,包括用一句俄國人的諺語回應:「起火的時候,不問誰是消防員。」

註一:譯注:葉爾欽在一九九一年當選第一任俄羅斯聯邦總統,一九九九年卸任。

註二:譯注:葉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位於車里雅賓斯克北邊,蔣經國年輕時在這座城市的重機械廠工作,結識後來的妻子蔣方良。

註三:譯注:科索沃(Kosovo)於二〇〇八年宣布獨立,主因是科索沃境內九成為阿爾巴尼亞人,信奉伊斯蘭教,與塞爾維亞不同。截至二〇一六年,國際上承認科索沃獨立的國家共有一百零九個,包括美、英、法、德、澳、義等國,以及台灣。

註四:譯注:美蘇於一九七二年簽署《反彈道飛彈條約》,主要是希望避免毀滅性的飛彈大戰,各自降低瞄準對方的飛彈數量。二〇〇一年小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後,年底即宣布退出此項條約。

註五:譯注:華沙公約國以蘇聯為首,在冷戰時期成立與北約相抗衡,於一九九一年停止運作。當時主要成員為蘇聯、東德、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捷克等國。

註六:譯注:指可燃物質的濃度到達一定程度後,當溫度超過閃火點就會自行起火燃燒。此處意指只要烏克蘭與俄國的關係惡化到某個程度,俄國就可能出手接管克里米亞。

註七:譯注:基輔(Kiev)是烏克蘭首都。

認同_img_1

本文節錄自:《普丁的國家:揭露俄羅斯真實面紗的採訪實錄》一書,安娜.葛瑞兒(Anne Garrels)著,楊芩雯譯,馬可孛羅出版。

圖片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