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為各位介紹的是,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所倡導的「貧窮的實踐」。
「偶爾規定幾天,只吃最簡單—─而且是少量的—─食物,穿著用破爛粗布做成的衣服。然後捫心自問,原來大家恐懼的就是這樣的生活啊。」(摘自《欲望解剖室》)
我們對於生活水準降低總是感到非常恐懼。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刻意這麼做之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
當然,一開始會有說不上來的不協調感。但是只有剛開始,實際進行以後,反而很快就習慣了。
有句話說「久居為安」,其實這也可以套用在居住以外的情況。我從學生時代就愛用日本品牌的電腦。直到獨立創業不久,因為手頭較緊,才買了比較便宜的國外品牌。
由於一直以來,我對於日本品牌很有信心,也習慣使用,因此在購買便宜的國外品牌時,總會有「會不會不耐操?」「會不會很難用?」的擔憂,又有點心酸,心理上多少還是有些抗拒。然而,實際使用之後,不僅很快就上手,體驗之後也相當滿意。
不僅是電腦,就連對食物或衣服也都有同樣的經驗。各位應該也有不少類似的體驗。
刻意降低生活水準,最初或許會覺得自己很可憐,並且有些畏懼。但通常很快就習慣了,一旦進入狀況,多數人都會認為:「什麼嘛。我之前到底在怕什麼啊!比想像中還舒適自在咧。」
當然,即使心裡明白是這麼一回事,刻意降低生活水準,還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生活在社會這個人際網絡裡的生物,總是會在意他人的眼光。
「他最近好像滿辛苦的。」周圍的人如果都這麼想,反而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
所以,生活中並不需要所有的一切都簡樸為上。因為,這麼做的心理門檻太高了,別妄想每個人都辦得到。而且本書並不是教你節約過生活,最終還是希望你學習提升幹勁的方法。
如果遇到有紀念意義的晚餐或特別喜愛的收藏品等等,我認為就別刻意節省了。
重要的不是節儉、清貧,而是重新理解,貧窮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所以在一年之中,只要用幾天來「實踐貧窮」。首先,可以從家電用品或飲食等容易著手的項目開始實行。
藉由實踐這微小的清貧,讓自己不再過度畏懼貧窮,會使得維持工作意義與金錢的平衡變得容易許多。
本文節錄自:《讓你學摸魚、免拚命的幹勁心理學:不靠蠻牛,找到自己的內在發電機》一書,中越裕史著,戴偉傑譯,本事出版。
圖片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