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背景:
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璿岳看見很多不一樣的標籤。在偌大的世界裡,因為不想要成為一個落後於時代進度的人,於是不斷地在挑戰極限,想辦法讓自己看得更多更廣,嘗試更多事物。曾經跟一群漁工喝酒辦活動,也曾為了理想睡路邊,或者跟一些自治菁英或是創業家一起工作過,於是開始擁有了很多自己身上的標籤,包括學生會會長、知名廣告公司實習生、活動策展人。
人真的是可以用標籤這樣分類的嗎?
發現,看到更多更廣的世界後,很多人卻習慣於用標籤去看待這個社會,並歸類認識的人事物。從中發現,過於追求的結果是,我們常用標籤去認識世界,也就是我們看到社會呈現出來的廣度,但是卻不曾探討標籤背後的故事深度。
從小到大我們被貼上許許多多的標籤,會讀書的人被貼上好學生的標籤,而成績不好的人背上則會有不努力的標籤,就連在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是,我們從職業及頭銜替他人貼標籤,但人真的是可以這麼分類的嗎?
在不斷追求標籤後開始反思
他是璿岳,曾經是學生會會長,也是個廣告人,參與過許多計畫,辦過各式各樣的活動,Ted X LoveRiver 共同策展人,這些都是他身上的標籤,能在學生時期累積到這麼豐富的經歷與頭銜其實相當不易,而這些標籤都是有跡可尋的,在他國中時學校用分數及成績將學生分類,成績較差的學生被分配在一樓,而三樓則是以升學為主的菁英班,一樓的學生若到三樓會被教官阻攔,這似乎也意味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僵化思想,菁英班的學生也不斷地被教育只要好好唸書就好,你們跟一樓的那群人不同,璿岳也不諱言自己是既得利益者,運用菁英的身分進入了大學就讀,但在離開國高中時的閉鎖的框架後,他參加了許多校外活動也經歷與認識了許多陌生的人事物,看見了更寬廣的世界,這些都不斷衝擊他原本的價值觀,開始思考以前校園的體制,也因為意識到世界之大,他把自己貼上挑戰者的標籤,渴望在不同團體及企業裡成長,追求更多頭銜及不斷豐富自己,但今年暑假兼職大夜班的工作,讓他開始反思自己對於標籤的想像。
看見標籤背後的故事
今年暑假他隻身來台北的廣告公司實習,必須在這繁忙且高消費的城市生活兩個月,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收入,他白天在廣告公司工作,晚上則擔任服飾店深夜補貨的大夜班,原本對大夜班的想像是份不太需要專業技能,相較起來 CP 值較高工作,但在實際工作過後,他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事物,短短一週的經歷卻深深的衝擊他原本的價值觀,他發現那些隱藏在他們選擇這份工作背後的故事才是關鍵,從以前到現在的環境 , 家庭 , 教育背景....等太多太多的原因,造就了他們選擇犧牲睡眠工作的原因,在大夜班這張標籤後蘊藏著是無數的故事。
標籤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關係
在不斷的突破及成長後,他確實被貼上勝利者 , 挑戰者 , 強者 , 厲害的人..等標籤,但同時也意識到一件事,在與人相處時,會不自覺的對他人貼標籤,因為有社會的歷練及在活動中磨練出的視野,漸漸的刻畫出與同儕間的差距,而這段距離往往就是標籤的內容,當他開始思考並憂慮社會結構的問題時,身旁同學卻仍在擔心期末考會不會過,而這些想法上的差異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歧視,開始在這些人身上貼上不努力者的標籤,但這樣以偏概全的想法,其實跟整個社會的意識有極大的關聯。
長輩總是說「你們年輕人要有競爭力」讓他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必須要跟其他人一直競爭呢 ? 競爭力是整個社會意識形態下的標籤,所有年輕人身上也都被貼上這個標籤,彷彿你沒有就是不對的不努力的,而這個標籤的由來,是在國民政府遷台時為了創造大量且快速的經濟生產力而創造的,並將制式化的思想融入到課綱之中,但僵化的體制只會教育出一樣的人才,而在體制外的人或不符合大眾標準則會被歸類為劣質品,而這樣體制培養的一代成了我們的父母或企業家,甚至是社會的菁英階級,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育價值,以前的成功模式無法複製到現今社會,而身為 Y 世代的我們接收到比當年多了13~15 倍的資訊量,甚至更多,現今社會的齒輪也急速地轉動著,競爭也不再是成功唯一的管道,我們有屬於我們這代人的生命價值及實現方式,只要是實實在在地走在改善台灣與自己選擇的路上就夠了,競爭力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
因為傾聽,更認識了女朋友
在無形之中替他人貼標籤成了沒有意識的行為,認識我女朋友之前,一直認為她是個有公主病的女孩,但在傾聽她的故事後,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她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縮影,草莓族是八年級生身上的標籤,其中也承載了社會價值的壓力,這些壓力也一點一滴消磨了我們這代人的信心,也因為缺少了信心及產生了對自己的懷疑,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一種乘著壓力向上突破成長,另一種則是被壓力給擊墜,被墜落的人則因為缺乏安全感,而有了公主病的依賴的行為,像公主病,而我又怎能責怪她呢 ?
認識同學及改善制度,從傾聽標籤開始
在擔任高雄大學學生會長時,璿岳也不斷的思考,究竟什麼才是最符合全校學生需求的呢 ? 他曾經是UrSchool 教育資訊平臺團隊的一員,那是由一群希望改善教育的學生所組成的團隊,原以為只要把內容做好就能獲得學生的關注,進而解決資訊不對等造成的教育問題,讓迷惘的學生對未來更有方向,但實際執行後發現與想像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於是他決定回到校園中從根本解決問題,從自己生活的地方與校園開始改變,撕掉對其他學生的標籤,第一線聆聽學生的聲音及它們背後的故事,由下而上點起一把改善教育的火焰。
重要的不是標籤,而是標籤背後的故事
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意識型態凌駕在他人之上,每個人生活環境成長背景都不同,身上也都有著不同的標籤,不同的脈絡不同的起點,當然也會到不一樣的終點,我們又怎麼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及觀點去定義他呢 ?
今天的標籤是昨天的不同,從每個人歷史的縱切面下,我們可以追溯我們對每個標籤背後忽略的脈絡,不是鼓勵大家放棄對標籤的追求,而是學會找出標籤背後的脈絡,放下成見及意識型態,站在對等的角度去理解去感受與聆聽,瞭解標籤背後的故事,唯有如此才能定義自己與其他人跟世界間的關係。
來看看璿岳的分享:
交點故事人:承霖
喜歡聽故事聽音樂的大男孩,因為坂本龍一說過 "相信沒有辦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等於不存在 "於是開始試著紀錄經歷過的一切
專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