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威!我愛你!」一群少女在攝影棚內聲嘶力竭地對著台上的歌星叫喊;棚外擠不進去的歌迷則向把門的工作人員苦苦哀求:「求求你,我再往前一步就好!」
這些不同學校的青少年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追星族。他們可以從早上八點開始排隊,只為看下午七點的歌星錄影;可以省吃儉用買禮物送給偶像歌手,並且親手包裝而不顧明天的考試;在歌星家門口等上一夜更是常有的事。
追星族還會跟隨偶像「繞著地球跑」。去年劉德華在香港辦演唱會,台灣四百多名歌迷包機前往,其中十多歲的青少年占了一半以上;今年十月郭富城演唱會,估計將有六百名歌迷專程到香港參加;八月劉德華香港演唱會,承辦歌迷團的旅行業者從去年三家,暴增為今年的八、九家。
這兩年興起的追星族文化,可以港星劉德華的歌迷為代表。由於劉德華對等候要求簽名、合照的歌迷幾乎來者不拒,追星族也愈來愈多,起先是歌迷各自騎摩托車追著劉德華跑,人多了之後便搭計程車,於是劉德華所到之處,都可以見到成隊的計程車排班,現在有歌迷索性租起九人巴士,全天候跟著他南北奔波。目睹這些過程的飛碟唱片國語事業二處處長劉虞瑞,直呼到現在還無法相信這樣的瘋狂現象,「要是我兒子,我大概會一拳打死他。」
偶像能疏導熱情
青少年的同儕性,使崇拜偶像成為流行傳染病,不願自己落伍者紛紛加入;而青少年求新求變的特質,也加速偶像文化的新陳代謝,從乖巧乾淨的小虎隊、到成熟華麗的草蜢隊、再到跳躍奔放的L.A. BOYZ,「偶像可以隨時產生,隨時替換。」飛碟唱片劉虞瑞指出。
初期的偶像全是俊男美女的天下,而後具有特殊個人風格的歌手逐漸竄升,青少年對偶像的接受力相當多元化。直言社唱片製作企畫部郭淑齡分析,這一代青少年不曾經歷黨禁、報禁及學運,也不會要求歌手要嚴肅或帶批判色彩,只要新奇、多元、流行的,就可以吸引他們。
娛樂圈不斷開發新的偶像,青少年也不斷替換崇拜的目標,偶像的重要性愈來愈高,「顯示青少年沒有重心和方向。」上奇廣告媒體總監李志恆捻動手上的香菸說道。
空虛和盲從往往導致幾近瘋狂的崇拜,開陽旅行社前年帶歌迷團到香港參加郭富城的遊艇晚會時,有歌迷蒐集了市面上所有郭富城的相片,做成撲克牌送他;更有歌迷買了一只貴重手錶,堅持當面交給郭富城,這位年輕歌迷被工作人員擋住,居然哭鬧著要跳船。開陽旅行社經理蔡清山回想起,仍搖頭嘆息:「這種人比例不高,但也夠恐怖了!」
眼看年紀輕輕的少男少女為偶像癡癡等候、瘋狂追逐,一位唱片公司人員低語:「真的不忍心看到他們受傷害,我寧可他們不要來。」唱片公司也格外當心,日前劉德華舉辦萬人簽名大會,其中三分之二的經費,都用在保護歌迷的安全措施上。
最能疏導熱情的就是偶像本人,「讓偶像自己去教育歌迷。」劉虞端表示。林志穎常催那些守在他家門口的小歌迷趕快回家念書;而劉德華若見到歌迷躁動失控,便拉下臉不說話,歌迷總是立刻安靜下來,甚至哭著向他道歉。
為了抑止年少氣盛的青少年因崇拜偶像而造成亂象,旅行業者正準備和年代國際公司合作,成立歌迷俱樂部,把追些熱中錄影、彩排、演唱會的追星族組合起來,再依所崇拜的偶像分組,請專業的公關公司安排整體活動,蔡清山希望這項預計可以吸收五十萬名歌迷的計畫,能讓追星族的偶像文化正式化,「而不是天天守著攝影棚」。
人不癡狂枉少年。劉虞瑞認為,去聽演唱會總比泡在酒吧裡好,讓有精力、有夢想的青少年去崇拜偶像,反而是極住的發洩管道。
癡狂終會褪去,上奇李志恆直言對追星族不必太過悲哀,因為這群青少年總會長大、成熟,「想一想,失去重心、空虛迷失這些評語,父母以前不也都給過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