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開放,新的經濟海域取代了舊的經濟海域,背景沒換,但是家世顯赫的新角迫不及待地躍上舞台,至於老一代擔綱的角色,不管是否心甘情願,早被新浪頭超前,既無法騎上浪頭,只有莫可奈何接受被衝上岸的命運。
舊的經濟海域裡,活躍的是漁民,以力、以命向大海討營生;新的經濟海域時代,資本家、專業人才應運登場,投資動輒以數億元計算,勞心取代勞力,提供的是專業管理、行銷新點子,是資本密集、知識密集、管理密集的新產業。
市場大得像海
海洋的新經濟海域範圍包羅萬象,小自釣魚、潛水器材、教育訓練,大到遊艇、遊艇港、濱海房地產,乃至海洋俱樂部、大規模海埔新生地開發利用,許多業者都發出相似的讚嘆:「這個市場大得像海一樣。」
摩拳擦掌的財團,如太平洋建設、福華飯店、林肯俱樂部、南海遊艇公司等,都是商場上響噹噹的名號。呼吸到海洋新產業的空氣,前立委黃河清家族經營的占岸輪船公司,也逐步從海上運輸業轉移到海洋休閑業。
動起來聲勢最驚人的是房地產。
在歐美先進國家,臨水(Water front)的房地產身價最高。今夏,臨海的台灣積極想複製外國海濱的風景;八斗子有「巴塞隆納」,三芝就有「佛朗明哥」;「台北橫濱」、「陽光海」一一搬上台灣北海岸;這裡號稱「陽光山林」,那裡就想師美「愛琴海」。業者估計六月下旬到第三季結束,台灣東北海岸推出的房地產個案總值超過三百億元。
觀光飯店也要提高海洋的附加價值。
觀光局技術組長柯富明記得,十年前,觀光局標售墾丁的觀光旅館用地,只有兩家投標,等凱撒飯店落成、造成熱潮,才帶動搶建風。如今,已建好的歐克山莊、籌建的福華飯店都和凱撒飯店毗鄰而居,是最明顯的例子。
觀光局企畫組長鐘福松的經驗則是,十多年前,瑞士同業問他,台灣有多少海濱旅館,他答:「只有二十五間 二十五個房間。」當年花蓮亞士都飯店是台灣唯一的海濱旅館,有二十五個房間可以看海。
大興土木是今夏若干旅遊熱點常見的景象,處女地如綠島,國際飯店在打地基,機場塔台、場站在擴建,外來的財團早就買下土地伺機而動。
在台東杉原海濱,當地居民隨手往海灣後的山坡一指,手勢從東畫到西:「這些地都被財團買掉了。」原來某空軍基地想在山坡上建彈藥庫,也被發展觀光休閑的浪潮衝散了。
釣業賣場革命
若從人口計算,更不容忽視的是釣魚人口和它帶動的產業。
不能體會「一竿在手,樂趣無窮」的人很難想像,台灣至少有二十五萬活躍的釣魚人口,有的市場人士甚至宣稱釣魚人口近兩百萬,數字雖不一致,但由市場上有一千家釣具店、養活三份專業釣魚雜誌來看,市場潛力十足。
漁拓公司擁有十一家直營釣具連鎖店,在業界居執牛耳地位,業務經理曾原彰估計,台灣釣魚器材年銷售額已超過二十億元。以目前年營業額需要有六億元才能排上三百大服務業來看,賣釣竿、浮標、魚餌的釣具店很快就能和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大企業同台較勁。
釣具店規模也愈放愈大,目前國內最大的釣具賣場在高雄,有一百二十坪大。三、四年前,在市場新生力軍帶動下,傳統「爸爸媽媽店」式的釣具店紛紛改裝成明亮、半自助式的店面,發生了一場賣場革命。
熱門釣點如基隆,沿著濱海公路,釣具店已儼然成市。一條街上至少有好幾十家釣具店,一家挨著一家。店面多採集約式經營,活餌在門兩旁的冰箱裡,各種大小鉛錘、浮標、擬餌在牆上張成一張多層次高低不同的網,買釣餌、小配備的人群互相詢問魚訊,更顯得市場活絡。
業者常借用日本為台灣的鏡子,漁拓釣具業務經理曾原彰估計,日本平均每人每年花一千二百元買釣具,台灣只有八百元,如果台灣像日本,將來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都成為釣魚族,對業者而言,未來挑戰在於提供即時、完整的釣魚資訊和相關服務。
潛水休閑業看好
近幾年每年成長一0%的潛水人口,也是新發展的市場。監察院長陳履安、遠紡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影劇圈如方芳芳、王偉忠、楊烈、任賢齊等,都是潛水常客。
潛水客的活動範圍國際化,更是走在其他海洋休閑之先。
資深潛水教練廖閱達估計,目前台灣有國際潛水執照的至少有三、五萬人,是五年前業者引進國際執照後才開始的國際風。
觀光局的調查顯示,一九八六到一九九一年間,國人在休閑器材上的花費每年都成長一一%以上。市場上,數千元的釣竿、上萬元的自動捲線器,或是六、七萬元一套的潛水設備,都很看好。
占岸輪船公司從海上運輸業轉型為海洋休閑業,也反映時代需求。
前立委黃河清的父親黃占岸創辦占岸公司,最早是承作高雄往返小琉球客運航線。今年初,芬蘭製造的觀光潛水艇開始在綠島營運,占岸在休閑產業的投資也隨著潛艇觀光由點拉成線。
占岸公司常駐在綠島的總船長王長才表示,占岸在綠島的投資原來以觀光潛水艇為主,後來因為綠島周邊設施不足,占岸看好市場,陸續開辦往返台東、綠島間的交通船、承作旅行團在綠島的餐飲;綠島原來只有八輛計程車、兩輛巴士,占岸也添購中型巴士做綠島環島旅行,下一步可能就是旅館業。
到目前為止,占岸至少投資兩億元。潛水艇最高紀錄曾經一天開七個航次,似乎是今投資者滿意的回報。
私人擁有遊艇的時代
國民所得超過一萬美元的台灣,擁有私人遊艇將不是夢。
中國遊艇聯合俱樂部遊艇部副總經理詐德康指出,一般國民所得超過七千美元時,私人汽車數量會大幅成長,國民所得超過一萬美元,是進入私人遊艇時代的分界。
六月暑天,大海向人招手,雖然私人遊艇還未合法化,遊艇公會理事長、南海遊艇公司執行人陳朝南辦公室裡,詢價的電話就響個不停。
最吸引人的是,買遊艇不見得比買車子貴。一般比較陽春的二、三十尺遊艇,數十萬元到一百萬元就買得到,有些人搶在「遊樂船舶管理辦法」還沒有通過就捷足先登,業者透露,台北市目前有船無照的至少就有六、七十個人。
遊艇可能是這一波海洋產業中最有力的吸石。
不過,遊艇開放初期必然是富人的休閑。美籍顧問蓋伯仁說,國人對海洋陌生、怕海、泳技好的不多,心理上也傾向「別人開船,我坐船」,不像西方將遊艇當做運動、冒險和鍛鍊的工具。
很多人預期,私人遊艇會變成下一波代表身分的主流,也可能成為高爾夫球之外,另一個不在辦公大樓裡的辦公室。
對產品行銷全世界、卻始終難入國門的的遊艇業而言,為外國人做船二十年,國內市場終於開門,業者對此莫不寄予厚望。以五十二個遊艇港計算,假設一個港停一百艘遊艇,就有五千二百艘船,相當於遊艇工業發展二十年來六分之一的訂單。
船位是新炒作標的
不過更貴、價值更高的是船位。
中華顧問工程司港灣部經理許硯蓀估計,西元二千年時台灣所得會到達日本目前的水準,日本現在平均每一千人有一.二艘船,換句話說,到時候台灣近海可能有兩萬艘遊艇,馬上面臨的就是泊船問題。
僧多粥少情況下,最擔心的是船位會淪為炒作標的。
有鑑於此,已有業者打起做乾船塢的點子。三、四十尺的遊艇不一定要停在遊艇港,可以用拖車拖上岸,停放在近港的陸地上,船主要用船,只要事先電話聯繫,「他一到,隨時都可以下水。」一位業者說出自己的生意經。
五十個遊艇碼頭至少帶來三、四百億元的商機,國外的港灣工程業者也在打探。
預定今年內完工的遊艇碼頭龍洞南口、後壁湖,當初是因應民間開放海洋的呼聲,才由政府出資興建,隨著接近完工階段,主辦單位愈來愈覺得遊艇港有如手中的燙手山芋,腹案是委託民間經營,並把如何防止炒作列為規晝時考慮的重點。民間對遊艇港有興趣的業者也很關切未來走向。
「投資一億元做碼頭,至少要投資五億元作周邊設施,」南海遊艇公司負責人陳朝南說。
陳朝南透露,他的家族在萬里有地,等「遊艇港興建管理辦法」(和私人能否興建遊艇港密切相關)明朗後就要出擊,「單打獨鬥的不會賺錢,一定要有周邊設備,形成社區。」他說,一旦跳下來做,他必定會結合各方資源。
根據市場調查,一般人到碼頭去玩,只有四分之一的錢花在船上,另外四分之三散落在碼頭上的吃喝玩樂,是更吸引人的大餅。
舊金山、長堤、溫哥華等地的遊艇碼頭,已成了一般民眾的休閑場所,吃飯、逛街、購物,很容易消磨悠閑的一天。五花八門的各式遊艇、街道兩旁充滿藝術氣習的畫廊、藝術品、禮品店、冰淇淋店、服裝店,碼頭安靜的一角,有老人曬太陽、孩子玩耍。
台灣海岸能不能出現同樣景觀?觸角靈敏的業者幾乎有了共識:只要五到十年就見分曉。
成功的衝浪人要站在浪頭上,推動經濟成長的民間力量已經蓄勢待發,要搶上這一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