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位22歲、大學剛畢業的年輕女孩踏入職場實習,卻與已婚主管發生戀情,兩年後東窗事發。
這原本僅涉私人道德及法律問題,最後卻演變成全球注目的重大事件。因為,女孩的實習場所是美國白宮,已婚主管則是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之一——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
女孩名叫莫妮卡‧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 30歲以上讀者應當都聽過這個名字,看過她那張戴著黑色貝蕾帽的照片,但30歲以下的人卻可能印象模糊。因為,陸文斯基為這個錯誤付出的代價,是在公眾領域噤聲十年。現在,她已經41歲了。
去年十月,她首度在福布斯雜誌(Forbes)「Under 30」高峰會上公開演講,宣告要掀起網路文化革命。「終結網路霸凌,是我的任務。」她難掩緊張,「我是第一個因為網路而名聲全毀的人。」
「我是第一個因網路而名聲全毀的人」
時序回到1998年一月,陸文斯基被好朋友出賣,將這段禁忌之愛公諸於媒體,網路消息率先揭發了女實習生與總統間的醜聞,傳統媒體立刻瘋狂報導。這可能是新聞史上頭一遭,由網路率先發布的重大新聞事件。
兩人間的綿綿情話被打成逐字稿,供檢察官調查;幾天後,錄音檔也被電視台公開,關鍵部分更放在網路上,任何人都能聽。
在那之前,人們只能從電視、廣播、報紙和雜誌獲取新聞;但1990年代末,數位浪潮風起雲湧,人們只要動動手指,不消幾秒鐘,就能評論、複製、轉寄訊息到全世界。
莫妮卡的命運從此改變。一夕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變成全世界每一個人,認識的、不認識的、本國的、外國的,都能盡情羞辱的對象。
將近40首Rap歌曲,將她的名字寫進歌詞,譏諷怒罵;網路上排山倒海湧來醜化照片與批評言論「婊子」「妓女」「無腦女」,一次又一次對陸文斯基投擲虛擬的石塊。她失去了名聲、工作、隱私與正常生活的權利。
沒有人記得,這個遭受無情謾罵的女子,也有家人、朋友和靈魂。回憶當年,她眼眶含淚。
網路霸凌自殺案件超越實體霸凌
網路時代初期,「網路霸凌」「肉搜」通常只發生於名人;但在臉書、推特等社群媒體出現後,卻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
今年四月,陸文斯基出席另一場公開演講,疾呼網路霸凌的嚴重性,地點就在拜網路之賜,全世界都能看見的TED紅色舞台,象徵她挺過了這場延續近20年的人生風暴。
但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幸運。2010年,美國一位18歲男學生泰勒‧克萊門提(TylerClementi)因被室友偷錄下與同性友人的親密影片,從橋上一躍而下。他沒有犯罪,也沒有犯錯,他只是跟某些人不一樣。
莫妮卡的母親談起這事,餘悸猶存。十多年前,她也曾每晚坐在女兒床前,甚至不准她洗澡關門,只因擔心一個閃神,女兒就會因為無法承受打擊而自殺。
2014年初,英國非營利組織ChildLine發表了一項驚人統計,2012到2013年間,與網路霸凌有關的電話與信件求助,增加了87%,其中84% 發生在12到18歲青少年;荷蘭統計也發現,網路霸凌造成的自殺案件數,首度超越了實體霸凌。
網路匿名扼殺同理心
網路強化了言論自由,匿名,卻摧毀了隨之而來的言論責任,誘發被道德法律壓制的邪惡,扼殺了人性中最珍貴的同理與同情
躲在網路背後的人們,會瘋狂大膽地露出現實生活裡不為人知的一面:瘋傳明星私照、偷拍坐博愛座的人上網肉搜、詛咒「看不順眼」的網友;憑著一句話、一段影片、一張照片,就能無限上綱片面公審。
如果,當對方活生生地站在面前,你還能毫不遲疑地用所知道最惡毒、羞辱的字眼咒罵他嗎?
許多人可能會遲疑,除了法律責任,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在真實世界認識對方,明白他除了有我們看不順眼的那一面,其實也跟我們一樣,是個擔心孩子成績的父母、常加班趕工的上班族、擔心只能領22K的大學生……,許多話,根本就說不出來了。
為了找出自己與他人的共同點,《寬容,讓自己更好》一書提到,美國校園有個「挑戰日」計畫,在其中一個「分開我們的線」活動中,青少年被要求站成一直線,隊長會大聲地、緩慢地喊出各種令人痛苦的事件,並要有這種經驗的人,站到另一側。
「如果你曾被老師或同學羞辱,站到另一側」「如果你曾因膚色受到傷害,請跨過來」「因為戴牙套被欺侮」「因為衣服或身材被嘲笑」……最後,幾乎每個人都站到線的另一邊,淚流滿面。
當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與對方同樣受苦的地方,將「同樣身而為人」作為共同基礎時,才會開始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
同理犯錯的人,不代表應豁免他的法律責任,而是避免先入為主替人貼上「好/壞」「善/惡」的標籤;包容和自己不同的人,也不代表迎合討好,而是別將對方簡化成「喜歡/討厭」「你們/我們」,並在討論過程中給予尊重,當面不想說、不敢說、不好意思說的話,在網路上也不要說。
在網路流言殺死一位青春女孩後,大眾得以窺見網路霸凌受害者的苦與家人的疼。明白你的一字一句,都將像刀一樣刻在對方心上,下一次,點擊滑鼠分享、敲起鍵盤批評時,力道會不會輕一些?
延伸觀看:陸文斯基在TED的演講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