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房價攀升,公平淪陷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09-15

瀏覽數 15,100+

房價攀升,公平淪陷
 

本文出自 1992 / 10月號雜誌 第076期遠見雜誌

沈沈的物價,本來就是台灣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今年物價包袱彷彿是水浸透了,比過去幾年重得多。

人人「鬱卒」

台灣物價就像一幅分歧的圖象--物價指數不高,物價高;物價指數漲得不高,房價漲幅高(六年內漲了四倍);所得成長雖仍高過物價上漲率,但是受薪階級普遍感覺加薪跟不上物價,談起物價,人人「鬱卒」。

往前看,除了國際油價、省民營客運費、自來水費等等都可能漲價外,中華經濟研究院更推估,配合六年國建,政府支出會大幅成長,因此預料一直到西元兩千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為五.二七%,幾乎年年都超過五%的通膨警戒線。

美好的低穩物價時代已經宣告結束。

物價話題敏感,統計單位一向希望講得愈少愈好,以免廠商伺機哄抬物價、消費者搶購,「院長一句話,往往抵得過三個颱風加一個中東戰爭的威力,」一位行政院官員私下表示。

但是今年物價問題紙包不住火。

稍早,物價問題正熱門,立法院熱鬧滾滾。六月初,五大部會包括中央銀行、行政院主計處、公平交易委員會、經濟部、農委會一起來院報告,陳述物價上漲的原因--貨幣供給額寬鬆、工資、房租、利率上揚、農產品價格短期波動、行銷管道不健全、國人炫耀性消費行為等。

八月初,聚集上百位學界和實務界人士的物價研討會剛剛落幕,就傳來好消息;由於菜價回穩,喧騰一時的物價問題開始退燒,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八個月在五%警戒線上下徘徊;八月五日公布的七月份物價指數,只比去年同期上漲三.六八%。好幾個月來常常盯著終端機看菜價、看颱風動向的單位,終於可以稍喘一口氣。

其實這一波物價上漲,早在六年前就埋下因子。

民國七十五、六年,中央銀行為了穩定新台幣匯率,貨幣供給額持續擴張,點燃了物價上漲的火種。這個動作,使得非貿易財價格上揚,也就是房價、股價和勞動成本大幅上漲。但是在物價統計上只看得出來勞動成本漲(經濟學家認為買房子是投資,和股票一樣不列入物價統計上)。

所有不滿繞著房價轉

事實上,過去六年服務類商品價格上漲四0.六一%,商品類指數不升反跌;八十一年底指數只有九九.四七%,比七十五年的物價水準還低。顯然貨幣供給寬鬆、房價、勞動成本、股價的升降才是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

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研究發現,民國七十年到七十八年間,台北市的房價漲了四倍左右,同期租金、物價指數其實只在狹幅盤旋(詳見附圖)。高房價的震撼力遠超過其他物價。但是近兩年房價疲軟,漲幅轉由房租擔綱。

房價、物價、薪資,像連環套,又像滾雪球,相互作用。房價漲了,廠商調價;員工買不起房子、付不起房租、物價壓力大,要求加薪;老闆要漲價,房東要調高房租。「每個人都認為自已吃虧了.就在自已能控制的範圍內想法子找回來,」經濟部經研室趙文璋分析,

服務費用可以自已動手做,省下費用,外食和服裝費用可以有替代方案,但是住房完全沒有替代性。

於是民眾對物價的不滿與失落,都繞著房子打轉。

高不可攀的房價,首先擠壓到的是中產階級,以及對買房子還存有一線希望的人,高房價擠壓下。家庭可支配所得相對縮小,鈔票愈來愈薄,遠見雜誌的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民眾認為加薪趕不上物價。

想圓夢的仍大有人在。

內政部去年調查民眾對未來生活的期望,發現民眾最想的是「有自己的住家」;民眾加強儲蓄投資的最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買土地、房屋或房子新增改建修理,都和房子有關。

剛剛掛上奧運銀牌的中華成棒隊員最想做的,是拿五百五十萬元奧運獎金,圓一個買房子的夢。

依照張金鶚的估算,台北市平均房價是八百二十一萬元,假設貸款六成、年利率一0%,一個月要攤還五萬元以上;但是台北市平均家庭可支配所得五萬元上下,想買房子,除非像中華成棒隊有額外收入,不然就是父母親友支助,否則簡直難如登天。

前述內政部的調查顯示,目前生活讓人最不滿意的是經濟狀況(滿意度只有一九.七一%,是最低的),台灣多年來誇耀的均富和經濟成長等成就正遭到挑戰。

一場社會浩劫

愈晚進人就業市場者的人、買房子的機會愈差。三十歲的羅誠四年前為了買房子,白天賣音響,晚上接案幫店家設計音效,兼做汽車掮客,自稱「能做的都做了」;等他存到第一個一百萬元,「才發現自己存的一百萬不是頭期款,是tip(小費)」;失望之下,他一年內花光儲蓄,買好的音響、投資自己的行頭。

民國七十六年是台灣社會的轉捩點,房價自此一路攀升,造就了很多都市新貴、炒作土地獲利者,公交會委員朱雲鵬慨嘆:「從來沒有一件事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分出階層,真是一場社會浩劫。」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台大城鄉所博士班候選人曾旭正研究台灣住宅問題發現,房價高漲使得社會分成兩個階級--七十六年前買房子的和七十六年前沒有買房子的。今天,台北市的房子,幾乎棟棟前面都如掛了「無八百萬者免進」的牌子。

但同時,就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仍有十二萬戶空屋,如果以每戶八百二十一萬元計算,一年在空房子上積壓的利息就是十億元。估計全台灣地區閒置的房屋多達八十六萬戶。

行政院主計處做戶口和住宅普查時發現,六十九到七十九年間,台灣地區自用房屋總數成長了四成,但是閒置的自用住宅即成長七成。反映出沒有房子的辛苦追趕房價,有房子的則繼續置產,又任資產閒置,社會資源嚴重浪費,既不符合社會公平原則,也不符合經濟原則。

資產價格上升,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也造成不公平感、不安定感和不安全感。

中研院社會意向調查發現,貧富差距擴大已經成為台灣近幾年惡化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七十四年時認為貧富差距嚴重的民眾只占四二.四%,七十九年增加到六九.三%,八十一年已到七五.六%。

買房子不再是工作誘因

工作倫理跟著發生改變。很少人再相信勤儉致富的傳統價值,想致富就要靠炒作房地產、股票,不然就是靠運氣。美商安麗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康騰輝說:「台灣已經變成一個by luck的社會」,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也很難以平常心看待,不發不下之鳴。

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戴立寧分析,房子一直扮演安定社會的角色,過去為了買房子,很多人會努力工作存頭期款;有子房子,會更努力工作繳貸款,所以買房子本來是很好的工作誘因。

但是房地產被炒熱之後,國人對房子的觀念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在此之前,房子是家,是棲身之所;在此之後,房子是投資或投機的標的。張金鶚分析,房價飆漲後,有些房子既貴品質又差,原因之一是買房子的人只想賺差價,根本不關心品質,甚至有的根本連房子都沒看,就找人「訂一戶」。

至於買不起房子或放棄希望的,乾脆盡情享受花錢的樂趣,戴立寧冷眼旁觀,多數人買不了房子就買車子,車子雖小,關起門來也自成亡個小世界;其次買形象,包裝自己;再次是滿足口腹之慾,正好間接刺激物價,給廠商漲價空間。

台灣逐漸成為消費社會,今年前七個月進口消費品成長三六%,遠遠超過資本財進口成長的一六.五%;其中汽車、珠寶、貴金屬、首飾更出現大幅成長。

主管物價統計的行政院主計處三局局長韋端表示,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把民眾需要的產品、服務放在一個籃子裡權衡輕重,但是國民所得大幅成長後,「籃子裡的貨色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他說。

儲蓄率降低是另一個面向。行政院主計處預計今年儲蓄率會是六十年以來最低水準,只有二七.九%(七十五、六年時曾超過三八%),使得未來國內投資(六年國建)可用資金減少。

買了房子的人也有深深的不安全感,怕被房子綁住,生活經不起差錯。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女性再三打聽,還是忍痛花了一萬多元,讓先生在「和郝院長同級的」健診中心做全身健康檢查,背著數百萬的房屋貸款,一般薪水階層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恐怖平衡

高房價之下,已經有房子的也不敢輕言換屋,有人形容為「恐怖平衡」(我和我的房子恐怖平衡)。

補貼員工購屋利息,也成為企業留住人才的策略之一,惠普科技已計畫十一月開始實施,有些員工一年可以有七萬元左右的利息津貼,用意就在減輕員工的利息負擔。

在建築業工作的馬松原到房價高漲才下定決心買房子。他動用多年的人際關係,找了二十個親友,每個人借支二十萬,湊足數百萬自備款,他稱之為「買房子就是考驗人際關係的時候」。房屋仲介告訴他,有人找了兩百個人,每個人借兩萬,湊到自備款。

下焉者則鋌而走險。

社會上充斥著不定時炸彈。中研院研究員瞿海源分析,以往犯重大刑案的都是十惡不赦之徒,最近卻屢有從來沒有前科的人犯下重案,而且往往引來社會大眾的同情,如麥當勞爆炸案只是冰山一角。

開放觀光後,足跡踏遍世界的台灣觀光客更驚覺台灣物價之高,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位政府中階主管從國外漢堡價格談到麥當榮爆炸案,半開玩笑半感慨地說:「難怪麥當勞會被炸。」

更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多年經濟成長造就許多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力量,但是最近自我認知己開始發生變化。

追蹤這幾次的社會意向調查竟然發現,自認是下層社會的人口在一年內提高四個百分點。雖然這只代表個人自我認知,不代表經濟力降低,但是瞿海源教授也同意,一年內降低四個百點,可能已在向社會示警。

他提出諍言,貧富差距和工作倫理、治安、色情、賄選,乃至現在大眾最關心的金權政治、政商關係都彼此糾結,如果不能改善,「整個社會品質和穩定性都面臨重大考驗」。

咬住自己尾巴的惡龍?

民眾對社會的不滿會不會因此爆發,什麼時候會引爆?有人比喻,現在的情況好像地震來臨前醞釀能量,能量會有多大,到時候一翻兩瞪眼,立見分曉。

物價研討會上,學者熱烈討論應不應該把房價列入物價統計。反對者認為,早買屋者利息負擔愈來愈輕,而且土地會漲價,買屋是划算的投資。台大經濟系教授張清溪自稱從來沒有對房價發表過意見,但他忍不住問:「如果說房價會繼續上漲,就鼓勵買屋,但是在台灣只有一戶房子的人除非移民,否則房價再高也沒有用,那麼高房價對整個社會到底有什麼好處?」

台灣社會會不會像一條咬自己尾巴的惡龍,最後自己吞噬了自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