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說話課

蕭 蔓
user

蕭 蔓

1992-08-15

瀏覽數 17,600+

說話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9月號雜誌 第075期遠見雜誌

有時候高談闊論,有時候竊竊私語,不論是彼此相知的親密對話,或只是表示互相尊重的客套用語,人們總是在不停的「說話」;有時即使面對陌生人,也得找出一、兩句能搭上腔的話題。

然而,一個人說話的方式、說話的對象、以及說話對象的數目多寡,都清楚的顯示這個人的性格、友善程度和適應能力的強弱,於是一群法國社會心理學家慎重其事的研究「到底什麼人和什麼人說話?原因何在?」,以求解答不論科技再發達,仍舊像「謎」一般的人性學問。

「法國統計中心」(INSEE)針對五千戶法國家庭,經過一個星期的詳細調查、紀錄,公布了下列有趣的現象:

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隨著年齡而改變。

年輕人花最多時間和朋友說話,成年人和工作上的夥伴,老年人則和親人。

二、婚姻會減少一些「即興式」的談話對象。

以往在公園、咖啡館或打電話東聊西扯的談話對象,都會在結婚後消失。

三、三十歲以後,工作夥伴常常成為說話的知己。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每天八小時的工作相處,使得同事之間的談話內容從小孩、購物到批評電影、交換食譜……,中年人二0%的知己都是在工作場所結識的。

四、親人是家庭主婦及退休者最主要的談話對象。

停止了工作後,生活中的細節使得他們之間的接觸頻繁,也經常互相談話、討論。

五、社會階層、性別、年齡、職業的區別,會限定談話的對象。

通常仍是男人和男人說話,女人和女人說話,四十歲的人和四十歲左右的人說話,職員與職員、老闆與老闆……,界限分明。

六、生活富裕的老人有比較多機會,接觸不同的談話對象。

他們負擔得起定期和以前老朋友、同事,一起外出度假、看電影、上飯館……,也可以參加更多的活動,結識新朋友。

雖然談話對象數目多並不代表一個人和別人的關係親密,但是談話究竟應當重質或者重量?法國統計中心倒是沒能提出研究報告,可見人性學問的「謎」仍舊很難解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