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南方小子卯上白宮鬥犬-科林頓VS.布希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2-04-15

瀏覽數 11,050+

南方小子卯上白宮鬥犬-科林頓VS.布希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在一八八四年,正逢美國總統大選那年,英國作家布利斯爵士到新大陸走了一遭。驚訝於候選人彼此間漫罵攻詰之嚴重,布利斯向家鄉的英國人表示,一個美國候選人所要忍受的程度,就如同「把對英國六百七十位國會議員的指控,全部加諸一個人的身上。」

與一百年前比較,現代的歷史學者認為,今日的美國大選已算是有風度、有節制了,因為候選人不會再像過去一樣叫罵對手是「爛酒糟鼻大醉客」、「狒狒」、「無政府主義者」或「兇手」。儘管如此,選舉好戲依然連台。

早在去年秋天,就有不少先見之士預言,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會既無聊又無新意。

但他們錯了。

這次候選人的卡司陣容頗具娛樂性;從素有「月光州長」之名,喜愛談神論佛的前加州州長布朗,到火辣辣的布坎南(專欄作家、脫口秀主持人,一張利嘴觸及布希的痛處,總能博得滿堂笑聲);這一回,既有醜聞也有性,而選季才過了一半呢!

時至三月底,選戰行情愈來愈清楚了;今年十一月,將是前阿肯色州長科林頓與布希角逐總統寶座的時刻。科林頓有多少獲勝的機會?

面對未來的熱戰,這兩個人都得準備忍受「傷口上撒鹽巴」的滋味。根據新聞週刊最新的調查,只有三九%的美國公民肯定布希的政績。美國人為不景氣、失業、買不起房子而一肚子火,更擔心日本將永遠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權,而他們覺得布希沒有對此盡力。

科林頓一開始表現強勁,提出詳盡的計畫告訴選民,他將如何帶大家走出經濟的困境。只可惜到了一月,出現一名傅勞爾女士,指控科林頓與她有長達十二年的婚外關係,接著又發現科林頓逃避越戰兵役,許多人以為他將因此一蹶不振。

反敗為勝的小子

幸而藉由技巧的競選宣傳,包括由他太太希拉公開表示對丈夫的信心,以及科林頓本人對昨日之非的懺悔,又把他的政治生命給救活了。

二月份,科林頓在另一位民主黨候選人宋加斯老家附近的新罕布夏州,打敗宋加斯。科林頓樂得稱自己是「反敗為勝的小子」,繼續快馬加鞭的往民主黨提名衝刺,並且一路連捷,把大部分的對手踢出了賽場。不過,一月份的醜聞陰影仍在,許多人懷疑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

即使是這樣,許多忠誠的共和黨員承認,如果到今年十一月大選前,經濟狀況無法改善,布希恐怕情勢不妙。選民已滿腔怨氣,打算琵琶別抱了,何況布希還得對付黨內纏繞不休的布坎南,後者不斷的提醒選民;布希違背當初「不加稅」的競選諾言,並且離雷根政府的理想愈來愈遠。

布希不是個魅力型的人物,他的演講能不沉悶就不錯了。如果沒有人從旁指點,他常會把一堆句子講成令人聽不懂的話,他也不是像雷根那一型的人,可以說服大眾,讓大家相信他有一套堅定不移的信念,又有實踐的辦法。布坎南雖然無法在黨內初選擊敗布希,即已經把布希的弱點暴露無遺。

不過,布希最大的優勢在於他是當朝執政者,這一點在許多國家,包括台灣,都是如此;當選民難以取捨時,他們比較傾向選擇熟悉的政黨。從卡特以後,十二年來沒有一個民主黨員入主白宮。選布希,美國人至少能確定可以得到偵礡C

打不死的鬥犬

就像雷根過去的助理諾非齊格最近所說的:「如果布希毫無對手,他反而慘;他很幸運,因為需要奮起迎敵。」諾非齊格相信,不管情況如何,布希不是那麼容易擊敗的,「布希是隻鬥犬,他緊守不放,每個人都以為他快不行了,他卻還能繼續打下去。」

所有的人都預料未來的選戰艱鉅,可能是齷齪污穢、人身攻擊兼具。布希一九八八年打敗杜凱吉斯的手法就是如此。

顯然布希並不會為此感到不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指出:「布希把治理政府和政冶看為兩回事;前者要按規矩來,後者則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布希可能不是很會說話,但他有一群專家受雇於揭發對手的瘡疤,製造布希競選的優勢。再加上他又是在位者,這些因素都使得一些頗有實力的民主黨人如傑克森、葛瑞、蓋哈特等,今年不願與布希正面碰頭,

為了某些原因,來自阿肯色的科林頓卻敢出馬。

如果你不知道阿肯色州在那裡,沒關係。絕大多數住在紐約或洛杉磯的美國人,也不知道該把阿肯色畫在美國地圖的那一塊;更少有人到過那裡,也不會想去。

東西兩岸的人都把這個地方為窮鄉僻壤,不過如果想競選總統,阿肯色倒不失為一個好的起點,因為它位於南方,而上一個非南方的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是一九六0年的甘迺迪(對美國人而言,三十二年就等於永恆了)。

南方是所謂「雷根民主黨員」的大本營。他們大部分是白人、中產階級,對過去民主黨偏愛少數民族和特殊利益團體感到不滿;從八0年代起,這些民主黨選民就一直投票給共和黨。如果民主黨想選上總統,必須把這群人贏回來。而科林頓正是南方人。

科林頓代表了民主黨重新找回美國中產階級的行動。他競選的口號之一是「公平」對待中產階級;主張中產階級減稅一0%,所造成的差額由年所得超過二十萬美元的人來負擔。他還主張企業總裁的紅利、加給不得減稅。而為了拉拔美國衰退的經濟,則要透過大筆公共建設預算來創造就業機會。

少管就是多做

至於其長期經濟策略,他說要增加工人再教育的機會,對於新產業的投資減稅;又提倡失業的人不能一直接受社會福利金,在經過兩年職訓後,就必須回去工作。教育改革也是他的重要政見。他主張採全國會考,不唸大學的人則接受職業教育,以及將目前的學生貸款改為「公職信用貸款」,可由學生畢業後擔任警察、教師等工作來抵還。

這一切聽起來都很棒。不過面對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不論共和黨或民主黨人都質疑:錢從那裡來?

論到經濟問題,布希採取的是所謂的「少管就是多做」(less-is-more),相信不用政府的介入,美國經濟會自行復甦。

不過,如果他對現在的經濟窘境沒有一點措施,對他的政治也有不利的影響,所以布希在今年一月提出了一套經濟發展計畫,包括對有小孩的家庭減稅,以及減少週薪的扣稅額。後者被批評為放煙幕彈,因為減扣的稅額到明年三月還是要補繳回去。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科林頓必定會集中火力猛攻布希的經濟政策。而布希也指望在今年秋天前改善經濟,讓這個議題在選民心中的分量可以稍為減輕。

科林頓自己要面對的挑戰,則是說服選民他有堅強的意志去實踐諾言。如今負面的電視廣告對他左右夾攻,要達到這點可不是那麼容易。

桃色與逃兵醜聞,並非惟一令大家疑慮的事,科林頓在州長任內曾設法提高教育與薪資水準,但觀察家卻指出,因為他太容易妥協又企圖討好每一個人,結果事情不了了之。「華盛頓郵報」近期一篇評論透露:科林頓對州內的大企業給與特別待遇,卻忽視它們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不久前,他在黨內惟一剩下的對手布朗,抓住了科林頓這些小辮子,在康乃狄克州的初選,以三七%對三六%的票數擊敗了科林頓。雖然科林頓的黨內提名尚不至於因此而受影響,這個挫敗即反應了選民對其過去紀錄的不信任。

選戰才剛開始,從現在到十一月間,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美國人願意對科林頓盡釋前嫌嗎?根據美國CNN與蓋洛普最新合作的民意調查,五二%的受訪者支持布希,只有四三%表示願意冒險投票給科林頓。

更有趣的是,新聞週刊最新的調查發現:科林頓的太太希拉擁有六五%的支持率 比布希多出二十六個百分點。這會不會是民主黨的一個好兆頭?也許,該是女性出來選總統的時候了。

(Rebecca MacKinon為Newsweek、遠見雜誌特約記者)

在台美國人選總統

當美國本土選況愈烈,許多在台灣的美國人,也希望確保他們對下屆美國總統的人選有表示意見的權有利。

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台北都有他們自己的社團,平均每個月聚會一次,討論美國政情。或者聽來訪的美國議員、政府官員演講。不過兩個社團最重要的功能是,擬供在台美人海外通訊投票的資料。

美國現有三百萬左右的公民居住在國外。一九七五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律,賦與他們藉由通訊投票,參與國內各種重大選舉的權利。從此以後,海外票源也在幾場選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前加州州長杜可梅然若沒有海外選票支持,不可能以些微的票數贏得選舉;高華德最後一次競選亞利桑那州參議員時,也有類似的情況。

海外的美國人,五個當中有四個是共和黨員,在台的美國人也是如此;這裡最多的兩種人是商人和宣教土,他們傾向支持共和黨。也因此,共和黨組織在台灣已有三十年歷史,而民主黨在近兩年才開始。

選舉權得來不易

不過最近情況有一些改變。民主黨在台組織主席寇克指出,台灣民主黨成員的名單正快速增加,「過去投給布希的人,現在都在重新考慮。」他注意到許多人聖誕節過後回到台灣,不停的批評美國本土的狀況有多糟。

共和黨在台執行秘書佩提也承認,連他都為這次的選舉感到緊張。

不過,在台灣的一萬多名美國人中,估計只有一到二千人,會花功夫行使憲法所賦與他們的選舉權。當許多其他國家的人民,為了得到這項權利必須艱苦奮鬥,這麼多美國人卻將之視為理所當然,實在不是一件令人感到光榮的事。

(Rebecca MacKinon作、孫秀惠譯)

美國總統選舉人團

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國總統並非直選。

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是由「選舉團」(electoral college)所選舉,而選舉團的成員又由各州州長選出的「選舉人」(elector)擔任。有趣的是,美國憲法甚至從未曾明訂選舉人該如何產生,目前的方式只是從一八六0年以後,約定成俗的作法。

當一個美國人在大選當日投下一票,他選出的實際上是選舉人。並且,美國人投票時完全是根據選舉人的黨派而非其個人來投票。那一黨贏得一州多數的選票,該黨就可以囊括該州所有的選舉人票。

所以,儘管選舉人真正投票的日子是十二月,其實結果早在十一月大選就已揭曉。

事實上,美國憲法也沒有規定選舉人一定要將票投給他所屬的黨派,只不過因為選舉人皆由黨提名,這一點不至於構成問題;在美國歷史上,至今只有十一位選舉人曾經「變節」,即便如此,也絲毫不影響結果。

挖掘選票金礦

目前美國共有五百三十八張選舉人票,一個總統候選人要得到兩百七十張才能當選。這一點也造成所謂的「選舉算數」:候選人要把火力集中在某些選民意向不清楚的州。例如加州有五十四張選舉人票,選民又不特別傾向共和黨或民主黨,就被視為選舉金礦。一九八八年,布希就是以些微約差距,一舉拿下加州所有的選舉人票。反觀與有七張選舉人票,選民又向來持保守立場的亞利桑那州,則被共和黨視為鐵票,民主黨也不願花心思在這一州上。

許多人指出這種選舉方式不公。在共和黨得勝的那一州,支持民主黨的選票等於完全作廢了,反之亦然,結果在民意的反應上可能造成許多偏差。例如一九八四年,雷根贏得了九八%的選舉人票,因為對手孟岱爾只贏了一州,但若計算全國的票數,雷根實際的得票率只有五九%。

不過學者指出,除非大多數的美國人都認為他們的權利因此受到傷害,現行的選舉方式才可能改變,而在目前這事不會發生,因為美國人還有太多別的問題要煩惱。

(Rebecca MacKinon作、孫秀惠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