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間,「大陸事務暨政策研究基金會」發表了一份問卷調查報告,其中有兩個問題及答案非常有趣:
問題一:「你覺得世界上那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台灣最友善?」
結果依順序是:(1)不知道七四%(2)美國一0.三%(3)新加坡四.四%(4)中共二.一%(5)南非一.五%(6)沙烏地阿拉伯一.一%(7)日本一%(8)韓國0.七%(9)印尼0.一%(10)其他四.二%(ll)拒答0.四%。
問題二:「你覺得世界上那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台灣最不友善?」
結果是:(1)不知道五三%(2)日本一八.七%(3)中共一三.九%(4)美國六.九%(5)韓國一.九%(6)蘇聯一%(7)新加坡、印尼0.一%(8)其他四%(9)拒答0.一%。
從以上的答案發現,台灣人最喜歡的是(1)美國(2)新加坡(3)中共;最不喜歡的是(1)日本(2)中共(3)美國。但是,表示「不知道」的人,分別占了七四%及五三%之多。
台灣人該跨出小世界
這樣一份問卷結果,很能夠反映台灣人的世界觀;同時,也反映了台灣國際化的程度。
過去數十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一直都在美、日及中國大陸的影響範圍之內,對世界其他地區,甚少瞭解。台灣,就像一個小家碧玉的千金,甚少參加社交活動,既不知道瑞士這樣的翩翩公子,也不知道南非這樣的江湖惡棍。
但是,隨著國際局勢的大變遷,以及台灣自身的變化,台灣人的腳步與眼光,都必須要跨出原有的小世界,重新畫一幅比較完整、比較寬大的地圖,這是台灣走向現代化國家必須做的第一件差事。
企業家是第一個注意到這股趨勢的人。譬如說;在中國大陸、越南、蘇聯、東歐,台灣商人都比政府更早建立起據點、人際網絡及經商的「絲路」。在政府還未確定新的「蘇聯政策」之前,商人早就透過私人交情邀請了蘇聯的「輕工業部長」訪台。
有眼光的大眾傳播媒體,也注意到這股趨勢。「遠見」及「天下」這兩本姊妹刊物,就是其中最早以封面故事和專輯報導「新世界」的媒體。
這其中,李慧菊與許月瑛這兩位記者所製作的「蘇聯專輯」,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專輯之一。
老實說,做一名國會議員,我平日也相當重視國際新聞;但從一些斷簡殘篇的「新聞」中,實在難以理解戈巴契夫時代蘇聯的真實狀況。但這本專輯給了我對蘇聯比較宏觀、比較系統化的瞭解,幫助是非常大的。
看了這本專輯,甚至對中國大陸、對台灣本身,我都有一些新的反省--改革是很難的,在改革中又要維持安定,更加困難!對於一個在民主運動中狂飆了十五年的職業政治人物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一次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