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大鯤並非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國三基測,他考390多分,如果在台北,還無法進入建國中學。
他笑著說,國中讀書沒有特別用心,「但考大學沒這麼簡單,才變認真。」
自創彙整法 文科不必死背
王大鯤的認真,不是時時讀書、分分計較,而是每週抓進度,邊讀邊思考。因為班上同學基測成績,從100多分到400多分都有,為顧及所有人的程度,老師教學速度不能太快。
拿他最喜歡的數學科目來說,高中開學第一天,王大鯤先把課本翻一遍,就決定要自己讀。讀到不懂的地方,認真地思考幾天,真的想不出來,才請教老師。
即使是較不感興趣的文科,他也有一套自創跨章節、跨學科的彙整法。
多數人都以為,文科只要靠死背就好了,但王大鯤不這麼想。「要把知識放在整體發展架構上,就像一個架子,再把一塊塊知識放到架子上的不同位置。」因為學測題目較靈活,這樣準備,考試就輕鬆多了。
以歷史為例,課本的內容十分精簡,有些主題只有蜻蜓點水式提到,王大鯤就自己找書、查網路,把細節一一補起來。
他記得,課本講到古印度文明時,提到一點後就轉換主題,後來才又接下去。「我很好奇整體演進,」所以讀到後面時,又再回到開始的地方去做連結,這樣才知道那個地區延續的歷史。
又比如,課本提到某區域發生一件事,他就會好奇,在同一個時期,其他區域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發生後,之前又發生了什麼事?之後又導致了什麼事?
甚至,當他發現歷史和地理有相關之處,乾脆把兩個科目連起來讀。他在課本上加註,提醒自己「這裡可以看哪一科、那一冊、第幾頁、哪一冊」補充。
「就是一直做縱向跟橫向的連結比較。」王大鯤說,因為不斷思考,他讀書的速度不快,卻讀得興致盎然,「讀每一科都覺得滿開心,因為都可以學到東西。」
至於讀書時間,王大鯤自認規律而隨興。他不會每天讀,「但當我定下目標,決定這禮拜的進度,不管再怎麼累或有什麼事,都一定會做到。」他每週都會替每科設定進度,每週約有三天,回家後會再讀兩小時,確保段考前讀完。
事情先做好 不讓煩惱上身
王大鯤的話不多,說話沒太大情緒起伏,有種「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沉穩,但他的壓力來源跟多數學生一樣,「『時間快不夠』會給我壓力,我不喜歡延遲。」那怎麼辦?他一派從容,「儘快解決。一個月後要做的事,先做好,之後就不會煩
惱。」
這個「早一步開始」的好習慣,讓他的成績穩定。雖然高三才知道「繁星推薦」,但還是能靠優異的高一、高二成績獲得推薦;也使得他在繁重的課業外,還能練長跑、讀課外書、參加社團,並在12點前睡覺。
高一到高三,王大鯤參加的是服務性社團。一週有兩小時社團課,週末還要到育幼院或安老院陪小孩玩耍、老人下棋。「阿公、阿嬤跟我聊天時,會握住我的手,」他雖然感動,但發覺自己能做的其實有限。
王大鯤的父母都是醫師,但從小並未要求兒子一定要讀醫科;他也不認為自己非得上台大醫科,反而較想讀物理、數學等理工科系。直到參加社團,才確認了讀醫學院的想法,「如果讀醫學院,會更有專業能力。當醫師可以幫助病人,我喜歡那種助人的感覺。」
參加台大醫科面試時,學生坐在長桌的一邊,另一邊坐著五位教授。時間共有半小時,前20分鐘回答指定題,剩下10分鐘才是個人題。
其中一題,學生會拿到幾個數據與圖表,即席做分析;另一題,紙上寫著「熱忱」「同理心」「溝通」等特質,學生要自我剖析具備哪些特質?哪些需要加強?
上大學後,王大鯤發現課本變厚、要讀的分量也變多了,但他還是一如往常,持續每週讀書、跑步的好習慣。「雖然不知道考試會考什麼,但我不在意,」他笑著說:「只要學到很多東西,我就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