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汐止的王琇琪,4年前成為一位狗媽媽,養狗之後,即使上班再忙再累,她每天總會撥空,帶心愛的臘腸狗LULU外出散步。
她挑選飼料,會留意原料,偏好天然、五穀成分。有時買生鮮肉品,料理給LULU品嘗。定期送牠上寵物美容店洗澡,每月花在LULU身上至少7000~8000元。家中還有台LULU專用推車,方便帶牠出門旅遊。
像這樣,把寵物當小孩養的人,已愈來愈多。
比起寵物一詞,如今飼主更喜歡稱呼牠們為「毛小孩」。許多人不婚不生,卻樂於養毛小孩,讓寵物市場日趨蓬勃。
台灣「毛經濟」已達500億元
這股「毛經濟」不容小覷。根據Global Industry Analysts預測,2017年全球寵物食品的市場規模將達97.5億美元。 國內農委會調查顯示,2013年台灣家貓及家犬總數為232萬。這個數據在2011年,不過是154萬,等於兩年時間,台灣人養狗養貓的數量增長50%。台灣的毛經濟已達500億元。
看好寵物商機,三年前,由袁睦鄰創設的風和投資控股,入股全台最大寵物用品連鎖店萬達寵物,取得經營權,搶攻毛經濟!
現任萬達寵物執行董事李俊廣和營運總監羅至玄,是首批派駐入萬達的管理團隊。三年下來,悄悄做了許多內部改造,矢志讓萬達站穩毛經濟之王。
四階段改造 站穩毛經濟之王
回想風和控股入主萬達之際,萬達已有20多家門市,卻沒有POS(Point Of Sales,電腦銷售點管理系統),讓李俊廣有些吃驚。每家店缺乏銷售數據,一店至少3000項商品,什麼產品賣得好壞,只能靠店長記憶,「比較像是傳統的柑仔店。」
改造的第一步,便是導入POS,建立數位化管理工具。光是盤點商品就是大工程,管理階層也跳下去做。
一開始李俊廣和羅至玄兩人在門市打烊後跑去幫忙,從半夜12點待到天亮,連跨年夜都不例外,「店員還誤以為怎麼會有這麼老的工讀生」?
李俊廣形容,POS就如同神經系統,有了數據分析,讓各店之間能互通有無,可以知道哪些產品受歡迎、即時掌握消費者反應,進一步還能分析商圈特性,有助於制定營運策略。
第二步則是自編教材做教育訓練。新人有七天新訓,每天上課之餘,下午由教練團帶到門市實習。即使未來是分配擔任門市店員的,一樣要學會替寵物洗澡。
除了新人初階班,平均1~2個月還會有中、高階課程,持續為員工進修。從產業知識、原物料成分、寵物行為學等都要學。李俊廣強調,店員的定位不僅是銷售人員,而是「狗爸媽顧問」。
第三階段是門市改造。萬達沒有一般寵物店貨品堆到天花板、擁擠雜亂的形象,訴求讓顧客和寵物都能舒適逛街,採光明亮,走道、貨架寬度還算過間距。
「來店裡不會聞到異味,」李俊廣信心滿滿,萬達是全台第一個重視門市溫濕度的寵物店,每家店有恆溫和濕度控管系統,促進空氣流動、降低細菌孳生。
第四在於服務提升。抓住飼主寵愛毛小孩的心理,還成立新品牌「凱朵寵物美容沙龍」。
名稱的由來正是取自Cuddle和Pat(抱抱、摸摸)兩個簡單的動詞,強調寵物需要家人般的關懷和呵護。
為狗狗洗完澡,不用傳統寵物店慣用的烘箱,這裡由美容師手持負離子吹風機、純手工吹整。
還有一台要價六位數的水療按摩洗澡機,美容加值服務,奈米磁化能量牛奶浴、海泥浴、鹽浴等,給毛小孩像人一般的SPA級享受。
深入社區 與飼主當好朋友
家住南勢角的飼主張乃昀稱讚,萬達店員不會一直推銷商品,反而願意主動了解家中狗狗的狀況、和飼主討論適合商品,甚至叫得出她和寵物的名字。
一直到2013年9月,在財務、人資等管理面步入軌道後,萬達才開始積極展店,到2014年10月初,短短一年新增40多家店。旗下三大品牌,合計70家門市。
開店策略選擇深入社區就近服務客層,捨棄量販型的百貨大店。顧客王琇琪形容,萬達已成社區內飼主和寵物的社交空間,她常和左鄰右舍在店內巧遇。
萬達寵物勇於跳出窠臼,軟、硬體改革,得以在國內寵物業一片激烈競爭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