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實施快滿20週年。台灣醫病關係逐漸惡化、不少醫師陷入衝看診量來衝高給付的困境。儘管健保總支出一年突破5000多億元,錢愈花愈多,但醫療品質卻不見提升。
2014年10月號《遠見》封面故事〈你所不知道的新五大醫療危機〉,指出健保再不改革,很難有下一個20年。
在過去20多年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以下簡稱和信醫院),就在這樣的醫療制度下,很獨特存在著。
創立於1989年的和信醫院,在台灣醫療院所共55個癌症中心裡,是唯一的癌症專科醫院,至2014年底,將收治第4萬位癌症病人。不只定位獨特,和信連運作、制度、文化也獨樹一格。這又與一手創辦的院長黃達夫很有關係。
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黃達夫1965年赴美國賓州大學、杜克大學接受專科訓練,之後留在美國行醫,1983~1985年間擔任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後來他回台,籌備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並從1998年起擔任醫院執行長,目前是董事兼院長。
過去長期在國外,黃達夫總覺得台灣的醫療可以不一樣。因此常投書媒體針砭醫界、健保制度,不少人跟他有不同意見,但他依然繼續投書,不願裝做沒看見問題。
儘管多年來醫界對和信的模式評價兩極。「在台灣我們是異類,其他醫院也很難學,」和信醫務長簡哲民坦言。但和信的「異類」,每個面向都像是台灣醫療運作的對照組,對醫療體系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與討論,試圖來改善台灣不合理的一面。
和信大不同1〉看診先做功課 重質不重量
簡哲民指出,和信醫師每個診次,平均只看20多位病人。因為有較多時間與病人交談,故醫病關係容易產生信賴關係,一般醫院醫師和病人的關係因面對的病人眾多,導致互信較薄弱,易產生「逛醫院」的現象。他曾以為黃院長「以病人為中心」的說法是口號,實際進和信工作後發現自己的認知是不對的。
和信不少醫師來自其他醫院,熟悉台灣醫療生態的運作模式。簡哲民指出,醫師因要看太多的病人,常見醫師的雙眼緊盯著電腦中病歷資料,雙手快速打資料,以致無暇看病人,形成病人對醫師最深刻印象是「醫師肩膀」的有趣畫面。
但和信要求,醫師不能等病人到現場了,才打開他的檔案看各種檢查報告,做現場回應,必須在病人來之前做功課。因此和信的電腦系統有個設計,螢幕上有一個小icon,是一枝筆,醫師如果點開病人檔案看過,筆會亮起來。管理階層只要看電腦,就能得知哪位醫師「沒做功課」。「看病人資料的事前做功課時間,往往比當場看診要更長,」簡哲民表示。
和信大不同2〉不開放網路掛號 流程透明
台灣所有醫院都開放網路自行掛號。但和信不開放網路掛號,想到和信看初診,要先打電話,由專人詢問病情後,再安排一般內科醫師看診,經初步診斷後再幫病人掛次專科的診,以免病人因搞不清楚看哪科,錯失適當醫師問診,延誤診療時效。
已在他院看過的初診病人來之前,掛號人員會先告知病人把他院看診的病歷摘要、做的檢查及檢驗報告帶來,或由和信調病理切片,請病理科醫師再判讀一次,診治時資訊更清楚。和信甚至規定,醫師每次診中初診的病人不能超過三個,因為初診要花30~45分鐘了解病情。
和信大不同3〉感染率嚴格控制 病人安心
醫院常說院內感染是嚴重問題,但一般人到醫院並不特別有感受。其實醫院內空氣中充滿細菌,健康的人可能得病,生病體弱的人更容易被細菌攻擊。醫界常以「感染率」做為衡量院內清潔安全程度的指標。所謂感染率,是指院內每100個病毒株中,已有抗藥性的病毒株數量,愈高表示感染可能性愈高。台灣一般醫院的感染率其實很高,達50%~60%,和信控制在20%~30%,背後要做很多事。
和信感染科主治醫師施長慶指出背後兩個關鍵努力,一是抗生素管理,和信有專人管理抗生素,不是每個醫師都可以開。二是感染管理,避免傳播,包括洗手設備普及、足夠空間隔離病人。「這要花錢,但看不到名目上有賺錢,」他說。例如,病人如果體弱需要隔離病房,而醫院沒空床,化療病人尤其常碰到這種狀況,和信會安排住進單人病房,病房差額由和信吸收。
進來和信的病人95%以上主要與治癌症相關,做化療時傳統作法是讓病人一直住院。和信則儘可能讓病人能早一點回家,先把止痛、止吐藥等備好,護理人員提供完整衛教,讓病人在家裡休息,但有問題隨時有管理師待命及指導。
而且,和信不做商店街、美食街,院內只有簡單的用餐空間。「為什麼不做?其實沒病的人來逛醫院是要付代價的,有人流就會帶來細菌,」施長慶解釋,有的醫院靠美食商店街賺錢,造成一般人與病人都曝險。
和信在搬遷到新北市關渡現址前,感染率為53%,1997年8月搬來關渡獨立的醫院現址,當年下半年降到13%,之後一直控制在20%~30%。當然,一般綜合醫院病種複雜、人又多,不像和信單純治癌症、病人較少,有助控制感染率。
和信大不同4〉醫師領固定薪 不選病人
無論公私立醫院,醫師薪水常與業務量連動。看診多寡就影響薪水高低。只有和信醫師領固定薪水。新住院醫師薪水約10萬元,資深主治醫師25萬~40萬元,收入屬中上。休假有薪水,其他醫院不一定有薪水,出國開會、參加研討會不會被扣薪,其他醫院可能會。固定薪資讓和信醫師更能以病人為中心,也不需要「選」病人。
和信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舉例,癌症手術費用只有3萬~5萬元,以業績計薪的醫師沒什麼利潤空間,但化療費用20萬~50萬元,利潤的想像空間就大了。因此在台灣有七成的化療是外科醫師做的,但在和信,化療一律由腫瘤內科執行。
陳建志指出,外科醫師一般而言並未受化療專業訓練,通常化療藥開的很保守,也不一定清楚最新的化療方案。「病人是醫院的,不是醫生的,」簡哲民指出和信的指導原則。
和信大不同5〉以病人為中心 醫生勤走動
其實在健保制度下,無法做到完全替病人著想的治療,不是醫界缺乏醫德,部份原因是健保給付過低、治療按件給付誘發治療行為、分科過細等。
簡哲民形容,台灣過去的醫療概念常淪為「鋸箭法」,意即如果一位被箭射穿的病人到醫院治療,外科醫師看到,就把露在外面的箭尾鋸掉,至於射穿身體的部分,就由內科處理。以此比喻台灣分科過度嚴重。但和信一直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惟。
同時是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的簡哲民分享經驗:他在星期一看了一個鼻咽癌病人,星期二就幫他排牙科,星期三排耳鼻喉科,趕在星期四的鼻咽癌團隊會議中討論。但他更「終極」的做法是:「病人不動,醫師動。」
一般醫院的醫師只有一個診間,一個病人出來後,下一個病人進去。但簡哲民有三個。假使他在第一個診間看完某位病人,認為必須找相關科醫師會診,就通知醫師馬上來看診(院內每日排腫瘤內科、放射科醫師等值班),病人在原來診間等值班醫師前來。
簡哲民接下來到第二個診間看下一個病人,如果認為要會診,就馬上通知值班醫師前來,他則轉到第三個診間看下一位病人。
和信大不同6〉不拚業績 維持超高醫護比
一直以來,和信試圖以較多的人力來照顧病人,不「拚業績、拚獲利」。和信護理部主任許麗珠指出,和信一位護士白天照顧5、6張床病人,夜間8、9張,但一般醫院一位護士要照顧超過10張床,夜間更可能高達20張床。一般醫院會想辦法節省人力,一來要控制成本,砍護士人力最「有效」;二來,健保給醫學中心護理師人力的費用,一天只有約500元台幣,一個月等於1.5萬,連護士基本薪水都不夠。
另外,和信員工共1200人,其中由120位主治醫師照顧200床病人,等於每百張病床有60位醫師。而台灣的醫院平均數,是每百張病床只有27位醫師。
和信大不同7〉緊迫盯病人 追蹤治療流程
癌症治療過程很長,而且程序、時段必須遵照規矩,病人如果缺乏紀律或延遲治療,效果都會打折。不少醫院能做到給病人清楚指示,但不一定能強制或協助病人做好治療管理。
和信建立標準流程SOP,派出護理人員擔任個案管理師,緊迫盯人般地按時「指揮」病人按步驟治療。和信護理部助理主任陳秋慧指出,個管師會安排所有的診治執行計畫並告知病人。
病人住院前一天,專科護理師會檢查所有資料,評估是否影響治療;病人在兩次化療期間如果曾看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專科護理師會追蹤糖尿病治療情形,評估是否影響下次治療。
這個過程攔下不少病人。陳秋慧指出,在住院前門診及檢查,專科護理師評估下,會有7%~8%病人不能按計畫住院繼續治療,例如住院前常發現病人發燒、白血球過低,不能做化療;或病人第二次化療後有胃潰瘍,食欲不佳,體重減輕,營養不足以進行第三次化療。
和信設下種種規矩,指示醫護人員不能以「獲利」為主要考量,病人的福祉更為重要。 和信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詹光裕舉例:有對高知識分子夫婦到他院健檢,結果懷疑得了癌症,慌張來求治、要求自費7000、8000元做脊椎穿刺,但他看了片子後認為不必要。
這對夫婦從包包裡掏出一堆文件報告辯說堅持要做。「要做穿刺,半個小時就完成了,但我花了一個小時從醫學上跟他們解釋為何不需要,」詹光裕最後終於說服了他們。
和信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式醫療,不衝看診量,又看診慢吞吞,在以量計酬的醫療體制下,顯得異類,甚至註定賠錢。為證明這套制度是其他醫院可效法的,2001年和信向健保署推薦執行「論值計酬」的乳癌治療計畫,試圖證明全人醫療可以既控制成本又保障品質。
醫療模式成哈佛商學院教材
和信財務及醫療保險部主任林嘉莉指出,不控制醫療成本,對病人可能是好的(可享健保詳盡、昂貴的治療),對醫師可能是好的(有更多收入),卻對健保財務不好。
和信到底能不能賺錢?黃達夫表示,和信從1990年成立,一直虧損,到2003年開始獲利,但醫務方面仍無法產生利潤,主要靠捐獻。和信小額捐款,一年總計6000萬到1億元。
有人批評和信是貴族醫療,有錢人才負擔得起。黃達夫說明這是誤會,和信80%營收來自健保給付,另外約兩成主要是病床差額、健檢等,3%是自費,例如台灣的外國大使、外商CEO病人。
值得一提的是,和信的運作引起國際知名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注意。2010年4月9日清晨,和信慶祝成立20週年,波特到訪參觀乳癌治療成果,並盛讚「論值計酬」的給付模式能為病人創造最大的照護價值。後來波特將這種醫療模式寫成哈佛商學院個案教材,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教案登上世界聞名企管雜誌的醫療院所。
和信在台灣的實驗,還是個進行式,對或不對、適不適合台灣、能不能被大家接受,還有待時間考驗。然而,實驗過程中已突顯出的台灣醫療困境、被扭曲的運作,值得民眾及醫界省思。
「和信如果活得下去,其他醫院應該也可以,」和信希望以醫院營運結果證明,和信談的不是烏托邦。
〉17個癌症小組 如何串聯運作?
和信跨科整合,每週定期大會診
和信以每週的跨科會診會議整合各科為病人做完善診斷。簡哲民醫務長指出,和信有17個癌症團隊,每個團隊每星期定期開一次會議,討論病人診斷以確定癌症期別、治療計畫,會中經常有超過十位的各科醫師及人員參與,如各癌症專科、腫瘤內科、一般外科、放腫科、病理科、精神科、營養師、個管師、專科護理師、社工人員等。
團隊分工細膩 20年始終如一
10月2日,週四傍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負責會診會議,有約12位參與,含3位大腸直腸科的主治醫師,總共要討論9位病人的狀況,為時一個多小時的會議,大家全程參與。
針對每個病人,負責醫師輪流將病人基本檔案叫出來給大家看,進行簡報,旁邊螢幕則秀出病人的電腦斷層掃描、X光片等資料,有放診科醫師說明影像判讀結果。
在陳建志主持下,社工人員或各科醫師會說明病人及家屬的反應、對治療的態度等。大家你來我往討論該病人的病情、應採取治療方式等,最後綜合出結論。和信20年前就開始這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