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生的徐麗月,揹著Hello Kitty後背包,走在高雄大寮的輔英科技大學校園。已經當上阿嬤的她,歲數比這間大學還要「老」。她熟門熟路走進體育館教室,拉張椅子坐定位,等待鐘聲響起。
以為她來接孫子放學?別誤會,徐麗月自己就是來上課的學生,今年65歲的她,就讀輔英科大樂齡大學!當年學歷只有高中畢業,現在當了阿嬤,徐麗月要一圓大學夢。笑說自己刻意買一個小女孩在用的背包,讓她彷彿回到年少時,滿懷欣喜來上學,「還沒進樂齡大學前,整天在家看韓劇,現在都不看了,忙著學習!」她開朗地大笑。
比徐麗月早一屆來到輔英科大樂齡大學上課的許素吟,是班上最年長的學生。「我的英文名字叫做Sue,」聽她笑臉盈盈地自我介紹,根本猜不出,她生於1930年,如今84歲了,還有個1歲小曾孫。
教室裡共有30多名學員,年齡最小的從55歲起跳,各個看來精神抖擻、活力十足,聊到讀樂齡大學,學些什麼、最喜歡哪一堂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搶著分享。
超好學 提早下課會抗議
樂齡大學雖是開給高齡學習,但課程充實。從老人健康評估、用藥和疾病預防、中西健康保養概念、在地文化、芳療紓壓、法律知識、心肺復甦術(CPR),還有學習操作用電腦、手機等科技用品,都是課表內容,一點也不馬虎。說起學習的認真程度,授課老師們無不對樂齡學生豎起大拇指。
不僅上課不遲到,戶外教學參訪、聽導覽,還會勤做筆記,「時間沒到,如果太早下課還會被學生抗議,」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謝秀芳笑著說,碰上100%參與感的學生,讓老師教學特別有成就感。像這樣年齡「資深」的樂齡學生,齊聚一堂上課的畫面,輔英科大不是唯一。
目前在全台近100所大學校院,均設有樂齡大學,今年共開設109個專班,學生人數超過3300位。每位都是不老學習典範!由教育部推動的「樂齡大學」計畫,是國內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落實「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計畫架構下,是提供長者持續學習、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一環。取名「樂齡」,具有「快樂學習、忘記年齡」的理念。另外一說是因為學習的英文字「Learning」,念起來的讀音就是「樂齡」!
校數逐年成長 全台共98所
目前樂齡大學分上、下兩期,一學期16週,一週要上至少6小時,和一般大學生最大差別是,報名資格為55歲以上。沒有入學考試,也不頒發正式學位。
樂齡大學的前身,最早是2008年教育部推動的「老人短期寄宿學習計畫」,當年只在13所大學校院辦理,活動為期五天。參考法國第三年齡大學及美國老人寄宿所的模式,讓長輩學員們白天在教室上課,晚上留宿校園,宛如體驗學生營隊生活。
2009年改為「樂齡學堂」,學員雖不再住校,但參與校數增至28所,課程拉長到兩週。隔年的2010年,正式進化成「樂齡大學」,擴張至56所大學校院,模式與現在相近,學員需上課一學期。
因為反應良好,有意申請辦理的大學也增多。緊接著2011年提升至84校加入,持續到2013年成長為全台98校。樂齡大學須向教育部申請設立,經核准後會補助教師授課鐘點費,其餘不足的經費由各校自籌,或可向學員收取部分費用。但其實十分便宜,各校報名費大致1000~2000多元不等。對學生來說,這錢花得很划算。吸引不少學員搶著報名,每班30~40名額,很快就額滿。
「即便沒有補助,他們還願意再多付錢,自費來上課!」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推廣教育中心蔡淑燕分享,最近一期只申請到兩班補助,因為學員反應踴躍,最後又加開一班自費班。
1943年次,今年61歲的銀行退休經理陳瑠美,在高應科大樂齡大學讀了兩年,至今還「不肯畢業」,直說課程多元,養生、運動、法律、編織、吃喝玩樂都具備,讓她捨不得離開。
1948年次,高中校長退休的蔡英士,會報名樂齡大學,是受到太太毛錦秀的推薦。太太先來上課,接著拉著他一起來。現在連他弟弟和弟妹都成了樂齡大學同班同學。
重返校園 創造「三贏」局面
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副教授林佳靜分享,國內外不少研究均認同,保持「活到老學到老」能讓老年更健康!更重要的,樂齡大學有許多無形價值,為大學校院、樂齡學員、和一般日間部大學生,形成三贏。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王惠亮認為,大學招收周邊居民為主的高齡學生,是實踐社會責任、落實社區服務的一種。
樂齡學員重回校園,不僅能讓有些人實現早年沒機會上大學的夢想;離開職場的退休族可以保持和外界互動與交流,不與社會脫節;長年都以家庭為生活重心的家庭主婦族,則可以擁有屬於自我的時間、結交朋友的平台。
年輕的大學生則能共同參與「代間課程」,和樂齡大學長輩互動,促進代間和諧。尤其部分學校結合老人服務事業與醫護相關科系學生,更能累積實務操作。例如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的服務學習,也和樂齡大學結合,讓大一、大二學生教長輩使用電腦。
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院長謝秀芳也表示,會安排樂齡學員和校內國際學生交流,在節日邀請樂齡長輩們教導外國學生製作碗粿、包肉粽,體驗台灣民俗,「讓爺爺奶奶做國民外交大使!」
課程多元 還能擴大社交圈
依據教育部規範,樂齡課程須涵蓋老化及高齡化、健康休閒課程、學校特色課程、和生活新知,共四大部分。在這些基礎之上,各大學的特色課程百花齊放,多采多姿。
例如台灣戲曲學院就融合傳統戲曲藝術,讓長者藉由親近戲劇,來趟藝術之旅。新竹教育大學則將藝術學系、音樂學系及體育學系的師資導入,教導樂齡學員體驗歌劇,還帶他們組隊參加新竹市龍舟賽。最年長的有76歲,最年輕的55歲,成為所有比賽隊伍裡最長青的一隊,堪稱「千歲組合」。
另一項好處是協助長輩擴大社交圈,不只來上學,學員還自組社團,展現樂齡活力。高雄師範大學樂齡大學的學員,2010年4月8日成立「高師大百老匯樂齡社」,社員來自歷年的樂齡大學學員,至今人數近百位。社員們共組的合唱團,還曾受邀到外地表演,小有名氣。
高雄應用科大樂齡大學的學員之一許月娥,則號召同學共組咖啡社,每週二下午1點是社課時間,同學們聚在一起,學習咖啡豆的各種知識,品嘗咖啡,天南地北的談天說笑、交流感情。
老家在屏東枋寮的謝月照,是家庭主婦,兒子和女兒長大成家後,有的住國外、有的在北部工作,平時均不在身邊。三年多前,她先生辭世,謝月照一個人度過很長一段低潮,直到來樂齡大學上課,才慢慢走出傷痛,「生活從黑白變彩色。」
現在的謝月照,會自嘲是獨居老人,但她跟同學感情很好,課餘時間會邀大家到她老家旅遊,到農田體驗採果樂。前半輩子沒畫過畫,首度完成她第一幅畫作,課程結束後興奮地拿去錶框,掛在客廳。她學會享受生活,不再讓外地的子女掛念。
除了樂齡大學,結合散布全台鄉鎮的「樂齡學習中心」,更發揮加乘功能。在全國鄉鎮市區現有306個樂齡學習中心。深入在地鄉鎮,運用村里空間開拓社區學習據點,活動以休閒娛樂性質居多,讓長者生活更快樂有活力。統計2013年全年共辦理6萬273場次,參與人數破170萬人。
此外,呼應「老人服務老人」觀念,全國樂齡學習中心推動讓長輩共學。舉例來說,長輩們組成志工隊,到社區宣導食品及用藥的安全知識;或是在重陽節時,前往安養機構、醫院等陪伴其他長者。相關的樂齡志工隊,在全國已有8408位志工,每年服務時數約121萬小時。凸顯長者發揮社會價值,服務他人,高齡者也能「老有所用」。
學習沒有年限,全台各大學吹起的樂齡大學旋風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