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文化腥紅熱

阮義忠
user

阮義忠

1990-07-15

瀏覽數 14,000+

文化/文化腥紅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0 / 8月號雜誌 第050期遠見雜誌

幾年來,我們的社會產生了不少新作家,這些出版新寵紛紛自封、或被冠上許多奇奇怪怪的名銜,如:「後設小說家」、「都市觀察家」、「次文化作家」、「媒體批判學者」、「上班族文人」、「單身貴族哲學家」……。

再看看這些作家的背景吧!有些歌星突然嚴肅起來大談人生哲理;有些證券公司的大做手突然指導起別人,該怎麼活才會踏實;而有些詩人寫起風水、批命的秘岌;有些政論家、史學家大談密宗;有人隨便的請一些所謂的名人,用他們的名嘴說幾句話,就編出一套又一套的:「改變人生的一句話」的小冊子……。

這種奇特而瘋狂的現象,總括起來有兩個特徵:一是,流行明星們一心想把自己包裝得嚴肅一點,好沾點正統的色彩;二是,原本嚴肅的學人,努力的使自己通俗化,想在社會潮流中擁有明星般的身段。

而冷靜觀察這些盤踞暢銷書排行榜的書籍,幾乎很難看到純粹的創作品,多半是各式各樣的「意見樣本集成」。無論是流行作家或知識分子,莫不急於把自己的意見和別人的意見收集起來,變成他們想向別人傾吐(或說教)的人生大道理。

文化人有沒有反省力

並不是說這些意見都不值得印成白紙黑字,而是當每個文人都急著當意見領袖的時候,我們的文化生態可能就像現今的環境生態一樣,開始有了能源浪費、公害污染、生活品質下降等等惡果了。

時下的出版風氣,已使嚴肅的文學藝術創作,和財經政治意見、消遣打混的花邊新聞之間的界線完全模糊了;同時,也令人對文藝功能的認知,失去了準確的焦點。

我們的文化人到底有沒有反省力,已經令人嚴重起疑,文學藝術的任務,本來就不是做立即性的意見反應,而是要長期的把人性拉住,不令其脫韁。簡單一點的說:文學藝術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每一個人,人應該活得像個人樣。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說得更淺白一點,這些不能吃飽、不能穿暖的創作工作,就是要想方設法的讓人的心軟一點,而不要在現實環境中變得越來越硬。人心一硬,人就整個走樣;我們的價值觀就整個顛覆。而再好的意見也只能令人明白事理而已,要使人打心窩裡感動,而改變思想與理念,非得真正好的文學藝術創作品不可。

但是,充斥在出版市場上的暢銷書,只會加速人的現實與功利傾向--以最短的時間汲取對自己立刻有用的知識(其實只是意見而已)。這樣下來,人心怎會不硬呢?人的處境豈不……。

我們再拿環境生態當例子好了,越來越嚴重的地球溫室效應,不正等於文化生態中的現實功利猩紅熱嗎?

(阮義忠為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